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以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 )目则不丽。乘之( )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 )?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①。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起对日:“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节选自《吴子·图国》,有删节)
注:①钧解:胜负不分,打成平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见占隐 占:推知
B.故当敌而不进 当:面对
C.参之天时,吉乃后举 举:兴兵
D.能得其师者王 师:老师
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观之( )目则不丽,乘之( )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 )?
A.以 于 乎 B.以 乎 于
C.于 以 也 D.于 于 也
11.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B.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C.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D.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穿着儒生的服饰去拜见魏文侯,谈论战争话题,遭到魏文侯拒绝,吴起在揭穿魏文侯虚伪面纱的同时,委婉自荐。
B.吴起以承桑氏和有扈氏两个国君,均因推崇文德教化,废弛武备,导致国家灭亡的史实,劝谏魏文侯要整治武备,兴兵强国。
C.吴起被拜为大将后,与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战绩显赫,威名远扬。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千里,都是吴起的功劳。
D.魏文侯曾经与大臣在朝廷上商议国事,而大臣都比不上他,魏文侯罢朝之后面露喜色,吴起引用楚庄王典故予以劝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5分)
(2)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5分)
参考答案
9D 当作老师
10C
11.A
12.B 以偏概全
13. 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上阵;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以进战,战时行动不协调,不可能取得胜利。
民众安居乐业,亲敬官吏,那么守备就已巩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国君而反对敌国,那么战争就已胜利了。
【参考译文】
(一)吴起穿着儒生的服装,以兵法进见魏文侯。文侯说:“我不爱好军事。”吴起说:“我从表面现象推测您的意图,从您过去的言行观察您将来的抱负,您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现在您一年到头杀兽剥皮,在皮革上涂以红漆,给以色彩,烫上犀牛和大象的图案。若用来做衣服,冬天穿着不暖和,夏天穿着不凉快。制造的长戟达二丈四尺,短戟达一丈二尺。用皮革把重车护起来,车轮车毂也加以覆盖,这看在眼里并不华丽,坐去打猎也不轻便,不知您要这些东西做什么?如果说您准备用来作战,却又不去寻求会使用它们的人。这就好象孵雏的母鸡去和野猫搏斗,吃奶的小狗去进犯老虎,虽有战斗的决心,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死亡。
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只许文德,废驰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丧失了国家。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所以,面对敌人而不敢进战,这说不上是义;看着阵亡将士的尸体而悲伤,这说不上是仁。”
于是文侯亲自设席,夫人捧酒,宴请吴起于祖庙,任命他为大将,主持西河防务。后来,吴起与各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也未分胜负。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达千里,都是吴起的功绩!
吴起说:“从前谋求治好国家的君主,必先教育‘百姓’,亲近 ‘万民’。在四种不协调的情况下,不宜行动: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上阵;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以进战,战时行动不协调,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虽然如此,他还不敢自信其谋划的正确,必须祭告祖庙,占卜凶吉,参看天时,得到吉兆然后行动。让民众知道国君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的死亡,做到这样周到的地步,然后再率领他们去打仗,他们就会以尽力效死为光荣,以后退偷生为耻辱了。”
武侯说:“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的方法。”
吴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岂只是知道而已!您能将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没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末阵就已稳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敬官吏,那末守备就已巩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国君,而反对敌国。那末战争就已胜利了。”
武侯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后面有喜色。吴起进谏说:“从前楚庄王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忧色。申公问他:‘您为什么面有忧色呢?’楚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人,能得到他们做老师的,可以称王,得到他们做朋友的,可以称霸。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危险了。’这是楚庄王所忧。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①。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起对日:“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见占隐
B.故当敌而不进
C.参之天时,吉乃后举
D.能得其师者王
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观之(
A.以
C.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B.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C.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D.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穿着儒生的服饰去拜见魏文侯,谈论战争话题,遭到魏文侯拒绝,吴起在揭穿魏文侯虚伪面纱的同时,委婉自荐。
B.吴起以承桑氏和有扈氏两个国君,均因推崇文德教化,废弛武备,导致国家灭亡的史实,劝谏魏文侯要整治武备,兴兵强国。
C.吴起被拜为大将后,与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战绩显赫,威名远扬。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千里,都是吴起的功劳。
D.魏文侯曾经与大臣在朝廷上商议国事,而大臣都比不上他,魏文侯罢朝之后面露喜色,吴起引用楚庄王典故予以劝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5分)
(2)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5分)
参考答案
9D 当作老师
10C
11.A
12.B 以偏概全
13. 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上阵;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以进战,战时行动不协调,不可能取得胜利。
民众安居乐业,亲敬官吏,那么守备就已巩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国君而反对敌国,那么战争就已胜利了。
【参考译文】
(一)吴起穿着儒生的服装,以兵法进见魏文侯。文侯说:“我不爱好军事。”吴起说:“我从表面现象推测您的意图,从您过去的言行观察您将来的抱负,您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现在您一年到头杀兽剥皮,在皮革上涂以红漆,给以色彩,烫上犀牛和大象的图案。若用来做衣服,冬天穿着不暖和,夏天穿着不凉快。制造的长戟达二丈四尺,短戟达一丈二尺。用皮革把重车护起来,车轮车毂也加以覆盖,这看在眼里并不华丽,坐去打猎也不轻便,不知您要这些东西做什么?如果说您准备用来作战,却又不去寻求会使用它们的人。这就好象孵雏的母鸡去和野猫搏斗,吃奶的小狗去进犯老虎,虽有战斗的决心,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死亡。
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只许文德,废驰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丧失了国家。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所以,面对敌人而不敢进战,这说不上是义;看着阵亡将士的尸体而悲伤,这说不上是仁。”
于是文侯亲自设席,夫人捧酒,宴请吴起于祖庙,任命他为大将,主持西河防务。后来,吴起与各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也未分胜负。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达千里,都是吴起的功绩!
吴起说:“从前谋求治好国家的君主,必先教育‘百姓’,亲近 ‘万民’。在四种不协调的情况下,不宜行动: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上阵;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以进战,战时行动不协调,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虽然如此,他还不敢自信其谋划的正确,必须祭告祖庙,占卜凶吉,参看天时,得到吉兆然后行动。让民众知道国君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的死亡,做到这样周到的地步,然后再率领他们去打仗,他们就会以尽力效死为光荣,以后退偷生为耻辱了。”
武侯说:“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的方法。”
吴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岂只是知道而已!您能将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没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末阵就已稳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敬官吏,那末守备就已巩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国君,而反对敌国。那末战争就已胜利了。”
武侯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后面有喜色。吴起进谏说:“从前楚庄王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忧色。申公问他:‘您为什么面有忧色呢?’楚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人,能得到他们做老师的,可以称王,得到他们做朋友的,可以称霸。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危险了。’这是楚庄王所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