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进士,累官工部侍郎。性伉直,东林、齐、楚、宣、浙之党诋排,而弘图一无所附丽。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削籍,而名愈高。其在工部,宦者张彝宪督部事,弘图耻□并坐,七疏乞休,帝怒。复罢归。踰年而怀宗思之,召至阕,咨以时事,补南京兵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
甲申,福王立。以弘图物望所属,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其江北被兵郡县两年之内蠲其正税等八议,并优旨答之。
未几,马士英辅政,弘图、张慎言等持正,廷议起废,慎言举用吴甡。士英党诚意伯刘孔昭率诸勋臣斥慎言于朝,声震殿陛。弘图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得侵吏部之权,武臣何得越职□争之?”既而士英疏荐阮大铖,曰:“大铖名在丹书①,非其罪也,人诬之耳。”大铖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若其起用,关系非细。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贿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当是时,国朝②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力争之。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无□忌。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弘光亡,泣涕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园。
逸史曰:金陵立国,弘图与小人同朝,不激不随,持正守直,有足观者。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弘图虽非济变材,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①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②国朝:指清朝。《南疆逸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 忤:违逆
B.两年之内蠲其正税 蠲:减免
C.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 忌:嫉妒
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 肆:放纵
10.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弘图耻口并坐
②武臣何得越职口争之
③及去,遂无口忌
A.与 且 以 B.与 而 所
C.其 且 所 D.其 而 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B.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C.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D.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
B.高弘图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C.高弘图持守公道。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
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5分)
(2)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5分)
参考答案
9.C(忌:憎恨)
10.B
11.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12.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不顾国家安危”错)
13.(1)即便依从马士英所奏,我请求(把这件事)交给群臣一块商议,使公正的评论得以彰显,那么起用阮大铖也自然就光明正大了。(“即”“下”“彰”“用”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没有意义的礼仪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达”“执”“故事”“莫之计”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年进士,积功升官任工部侍郎。性格刚正耿直,东林、齐、楚、宣、浙各党派互相诋毁排挤,而高弘图任何党派都不依附。高弘图曾经担任御史,和阉党违逆,被革职,而声名更高了。他在工部的时候,宦官张彝宪管理工部事务,高弘图以和他共事而感到耻辱,七次上书请求退职,皇帝大怒。又被罢官归家。过了一年,怀宗思念他,就召他到皇宫,拿时事咨询他,补任南京兵部侍郎,不久被提拔为户部尚书。
甲申年,福王立。因为高弘图众望所归,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奏的江北遭受战乱的郡县两年之内免除它们的租税等八项建议,都被皇上用褒奖的语言给予答复。
不久,马士英辅政,高弘图、张慎言等持守公正,在朝廷上议论起用旧臣,张慎言推举任用吴姓,马士英党派的诚意伯刘孔昭率领诸位功臣在朝堂上斥责张慎言,声音震动宫殿。高弘图说:“文武官员各有自己的职权。即便是文臣中,各部也不得侵害吏部的职权,武臣怎么能超越职权而争持呢?”不久,马士英上疏推荐阮大铖,说:“阮大铖名字在丹书上,但不是他的罪过,是因为别人诬陷他罢了。”阮大铖趁机上前奏称自己被冤枉陷害,并拉高弘图为他作证,因为(他以为)高弘图从来不依附任何党派,一定不会忌恨自己。高弘图就说:“阮大铖刚才所说的,我不知道,无法弹劾批驳的。如果他被起用,关系非同小可。从前崔、魏乱政,先帝首先铲除大恶,亲自审定逆案,来遏制那些邪恶之人,阮大铖名列其中。凭着先帝的圣明审察,岂能容许擅自更改?即便如马士英所奏,请求(把这件事)下发给群臣一块商议,来彰显大家的看法,那么起用阮大铖也显得光明正大。”马士英生气地说:“我推荐阮大铖,不是接受了贿赂。有什么不光明正大的?”而最终起用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出使北方前,高弘图上奏:国书要依照古代称可汗的先例;出使的礼节,尊从典章会要,不可屈膝而导致有辱使命。正当那时,本朝正商议派遣军队南下,而左懋第到了之后,坚守他的主张倔强不屈,国书无法送达,使事情无法完成,南征之举就决定了。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为无用的礼节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上的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这之后派遣宦官总管畿辅、浙江、福建的粮饷,再设置东厂,高弘图都极力反对。马士英大怒,假传圣旨严厉斥责他,高弘图于是坚决要求辞职。八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十月,终于离职退休。高弘图在内阁时,马士英还畏惧他,不敢放纵自己的想法。等到他离去,就无所顾忌了。当时山东已经丢失,高弘图流亡寄寓于吴门,不久又渡江进入浙江东部。弘光帝被灭亡后,泣涕绝食,死于会稽竹园。
逸史说:明朝在金陵重新建立,高弘图与小人同朝为官,不迅猛激切不追随附逆,坚持正道保守正直,有足以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他不能通达古今的变化,明白生死存亡的大势,就像出使北方的事情,仍然拘泥于太平时的旧例,是要追求不起任何实际作用的形式呢?还是要追求对于国事有利的事情呢?高弘图虽然不是济世变通之材,假使他有幸处在太平盛世,本来是一位贤明的宰相啊。
甲申,福王立。以弘图物望所属,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其江北被兵郡县两年之内蠲其正税等八议,并优旨答之。
未几,马士英辅政,弘图、张慎言等持正,廷议起废,慎言举用吴甡。士英党诚意伯刘孔昭率诸勋臣斥慎言于朝,声震殿陛。弘图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得侵吏部之权,武臣何得越职□争之?”既而士英疏荐阮大铖,曰:“大铖名在丹书①,非其罪也,人诬之耳。”大铖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若其起用,关系非细。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贿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当是时,国朝②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力争之。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无□忌。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弘光亡,泣涕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园。
逸史曰:金陵立国,弘图与小人同朝,不激不随,持正守直,有足观者。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弘图虽非济变材,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
【注】①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②国朝:指清朝。《南疆逸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
B.两年之内蠲其正税
C.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
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
10.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弘图耻口并坐
②武臣何得越职口争之
③及去,遂无口忌
A.与
C.其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B.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C.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D.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
B.高弘图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C.高弘图持守公道。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
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5分)
(2)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5分)
参考答案
9.C(忌:憎恨)
10.B
11.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12.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不顾国家安危”错)
13.(1)即便依从马士英所奏,我请求(把这件事)交给群臣一块商议,使公正的评论得以彰显,那么起用阮大铖也自然就光明正大了。(“即”“下”“彰”“用”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没有意义的礼仪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达”“执”“故事”“莫之计”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年进士,积功升官任工部侍郎。性格刚正耿直,东林、齐、楚、宣、浙各党派互相诋毁排挤,而高弘图任何党派都不依附。高弘图曾经担任御史,和阉党违逆,被革职,而声名更高了。他在工部的时候,宦官张彝宪管理工部事务,高弘图以和他共事而感到耻辱,七次上书请求退职,皇帝大怒。又被罢官归家。过了一年,怀宗思念他,就召他到皇宫,拿时事咨询他,补任南京兵部侍郎,不久被提拔为户部尚书。
甲申年,福王立。因为高弘图众望所归,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奏的江北遭受战乱的郡县两年之内免除它们的租税等八项建议,都被皇上用褒奖的语言给予答复。
不久,马士英辅政,高弘图、张慎言等持守公正,在朝廷上议论起用旧臣,张慎言推举任用吴姓,马士英党派的诚意伯刘孔昭率领诸位功臣在朝堂上斥责张慎言,声音震动宫殿。高弘图说:“文武官员各有自己的职权。即便是文臣中,各部也不得侵害吏部的职权,武臣怎么能超越职权而争持呢?”不久,马士英上疏推荐阮大铖,说:“阮大铖名字在丹书上,但不是他的罪过,是因为别人诬陷他罢了。”阮大铖趁机上前奏称自己被冤枉陷害,并拉高弘图为他作证,因为(他以为)高弘图从来不依附任何党派,一定不会忌恨自己。高弘图就说:“阮大铖刚才所说的,我不知道,无法弹劾批驳的。如果他被起用,关系非同小可。从前崔、魏乱政,先帝首先铲除大恶,亲自审定逆案,来遏制那些邪恶之人,阮大铖名列其中。凭着先帝的圣明审察,岂能容许擅自更改?即便如马士英所奏,请求(把这件事)下发给群臣一块商议,来彰显大家的看法,那么起用阮大铖也显得光明正大。”马士英生气地说:“我推荐阮大铖,不是接受了贿赂。有什么不光明正大的?”而最终起用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出使北方前,高弘图上奏:国书要依照古代称可汗的先例;出使的礼节,尊从典章会要,不可屈膝而导致有辱使命。正当那时,本朝正商议派遣军队南下,而左懋第到了之后,坚守他的主张倔强不屈,国书无法送达,使事情无法完成,南征之举就决定了。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为无用的礼节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上的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这之后派遣宦官总管畿辅、浙江、福建的粮饷,再设置东厂,高弘图都极力反对。马士英大怒,假传圣旨严厉斥责他,高弘图于是坚决要求辞职。八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十月,终于离职退休。高弘图在内阁时,马士英还畏惧他,不敢放纵自己的想法。等到他离去,就无所顾忌了。当时山东已经丢失,高弘图流亡寄寓于吴门,不久又渡江进入浙江东部。弘光帝被灭亡后,泣涕绝食,死于会稽竹园。
逸史说:明朝在金陵重新建立,高弘图与小人同朝为官,不迅猛激切不追随附逆,坚持正道保守正直,有足以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他不能通达古今的变化,明白生死存亡的大势,就像出使北方的事情,仍然拘泥于太平时的旧例,是要追求不起任何实际作用的形式呢?还是要追求对于国事有利的事情呢?高弘图虽然不是济世变通之材,假使他有幸处在太平盛世,本来是一位贤明的宰相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