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人。幼聪警,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后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久之,判三司都凭由司。建言:“比岁下赦令释逋负,后期未报者六十八州。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期半月以闻。”于是脱械系三千二百人,蠲积负数百万。时太后犹称制,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始置端明殿学士,以命绶,绶固辞。言:“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今恩赏虽行,又谓自大臣出,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大官市恩以招权,小人趋利以售进,此风浸长,有蠹邦政。”张士逊罢,乃拜绶参知政事。初,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元昊反,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寻卒,谥宣献。
(《宋史•列传第五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岁下赦令释逋负 逋负:拖欠赋税。
B.处分军国重务 处分:处理、处置。
C.帝春秋富 春秋:一年四季。
D.既得疾,不视事 视事:到职办公。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宋绶忠于国家和君主的一组是( )(3分)
①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 ②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③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 ④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
⑤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 ⑥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B.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C.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D.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绶小时候受到了良好教育。他的外祖父喜爱他,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也有文化,还亲自教导他。他精通了史书百家。
B.宋绶认真负责。在三司都凭由司任职时,他发现很多州没有按着皇帝的赦令去做,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结果救了几千人。
C.宋绶正直敢言。太后称制太久,他上书表示反对。做参知政事时,皇帝对批评章惠太后的谏官、御史产生了猜疑,他就代为辩白。
D.宋绶的仕途较为坎坷。他因拂逆了太后心意而被调任地方任职。太后去世后受到了宰相的排挤。因吕夷简、王曾的矛盾而受处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2)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参考答案
4.C(春秋:年龄。所谓“春秋富”指皇帝岁数还小,可以活着的时间还很长。)
5.C(①句写宋绶被授予官职,这是皇帝的行为。表现不出宋绶的个性。②是写宋绶希望仁宗能够亲政。是关心皇帝。③写宋绶批评大臣朋党,是忠。④句是说宋绶担心皇帝耽于安逸,有碍治国,是忠。⑤是说宋绶希望防患于未然,是忠。⑥是说宋绶同意一个,不同意另一个,只是写他在政见上的特点,不表现忠。)
6.D(原句为: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B(错在“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原文“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意思是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并非他自己请求前往,也不是他一个人去。)
8. (1)句着重解释“躬亲”、“延首”、“宜”、“惩违”、“新”。意思依次是:亲自,伸着脖子(可译为翘首),应该,惩罚违法之人,使之新。(2)句着重翻译“而”、“殆”、“愿”、“饬”、“承平”。意思依次是:才,危险,希望,下令,太平。答案是:(1)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2)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
参考译文
宋绶,字公垂,是赵州平棘县(今赵县)人。幼小时聪明机警,被外祖父杨徽之器重和喜爱。徽之没有儿子,家中藏书都教给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懂文化,总是亲自教导他,因此他通晓了经史百家,所写的文章被当时人崇尚。后来被赐予进士身份,升任大理寺丞。很久之后,担任了判三司都凭由司(官职名),上书说:“近年下赦令不再征收拖欠的债务和税务,但过期没有报告执行情况的有六十八个州。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规定半个月必须上报。”在这种情况下,被脱掉枷锁释放者达三千二百人,免除积累下的债务达数百万。当时太后还在代行皇帝职权,而宋仁宗还没有单独面对过群臣。宋绶上奏说:“唐代先天年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一上朝,处理军国大事,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各种服苦役的刑罚。现在也应该参照唐朝先天时的制度,下令群臣在前殿(皇帝所在)上奏汇报。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任免官吏都在前殿听取皇帝的旨意。”奏章献上去,拂逆了太后的心意,被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出京担任了应天府知府。太后去世后,皇帝想起宋绶的进言,召他回京,将要重用,而宰相张士逊阻挠和制止了这件事,又加任他为翰林侍读学士。宋朝开始设置端明殿学士,任命宋绶,宋绶坚决推辞。说:“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如今陛下的恩赏虽然加在了人们身上,但又有人说这是出自大臣,如果不是大臣互相勾结欺瞒皇上,怎会有这种结果。高官施恩来招致权力,小人追逐利益而求得进用,这种风气渐渐滋长,有害于国家政治。”张士逊被罢官,宋绶才被授予参知政事之职。当初,皇帝下诏停止修建寺观,可是章惠太后却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御史上书说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借这个求取好名声吗?”宋绶进言说:“他们哪里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呢?只是见到大兴土木违背了最近的诏书,就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陛下有大的过失,近臣虽然不言,它也会传闻于四方,成为对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视呢?”皇帝正当年轻,天下又长久太平,宋绶担心贪图安乐之风有所增长,就进言说:“人心在长久安定之后会放纵,而祸患就产生于所忽略的事情。所以要在没有情况的时候就预防,在变乱没有萌发的时候就予以消灭。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第二次迁任吏部侍郎。当时,宰相吕夷简、王曾的言论意见多次不同,宋绶大多认为吕夷简正确,可是参知政事蔡齐有时意见不同,政事因此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一块被罢免了。元昊造反,皇帝拿亲手写的诏书赐给在京外的大臣,询问攻守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种策略献上去。又被召入京城做了枢密院长官,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绶得病以后,不再工作,但依然靠自身之力起居,安排后事。不久去世,谥号宣献。
(《宋史•列传第五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岁下赦令释逋负
B.处分军国重务
C.帝春秋富
D.既得疾,不视事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宋绶忠于国家和君主的一组是( )(3分)
①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
③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
⑤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
A.①②⑤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B.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C.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D.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绶小时候受到了良好教育。他的外祖父喜爱他,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也有文化,还亲自教导他。他精通了史书百家。
B.宋绶认真负责。在三司都凭由司任职时,他发现很多州没有按着皇帝的赦令去做,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结果救了几千人。
C.宋绶正直敢言。太后称制太久,他上书表示反对。做参知政事时,皇帝对批评章惠太后的谏官、御史产生了猜疑,他就代为辩白。
D.宋绶的仕途较为坎坷。他因拂逆了太后心意而被调任地方任职。太后去世后受到了宰相的排挤。因吕夷简、王曾的矛盾而受处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2)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参考答案
4.C(春秋:年龄。所谓“春秋富”指皇帝岁数还小,可以活着的时间还很长。)
5.C(①句写宋绶被授予官职,这是皇帝的行为。表现不出宋绶的个性。②是写宋绶希望仁宗能够亲政。是关心皇帝。③写宋绶批评大臣朋党,是忠。④句是说宋绶担心皇帝耽于安逸,有碍治国,是忠。⑤是说宋绶希望防患于未然,是忠。⑥是说宋绶同意一个,不同意另一个,只是写他在政见上的特点,不表现忠。)
6.D(原句为: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B(错在“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原文“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意思是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并非他自己请求前往,也不是他一个人去。)
8. (1)句着重解释“躬亲”、“延首”、“宜”、“惩违”、“新”。意思依次是:亲自,伸着脖子(可译为翘首),应该,惩罚违法之人,使之新。(2)句着重翻译“而”、“殆”、“愿”、“饬”、“承平”。意思依次是:才,危险,希望,下令,太平。答案是:(1)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2)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
参考译文
宋绶,字公垂,是赵州平棘县(今赵县)人。幼小时聪明机警,被外祖父杨徽之器重和喜爱。徽之没有儿子,家中藏书都教给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懂文化,总是亲自教导他,因此他通晓了经史百家,所写的文章被当时人崇尚。后来被赐予进士身份,升任大理寺丞。很久之后,担任了判三司都凭由司(官职名),上书说:“近年下赦令不再征收拖欠的债务和税务,但过期没有报告执行情况的有六十八个州。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规定半个月必须上报。”在这种情况下,被脱掉枷锁释放者达三千二百人,免除积累下的债务达数百万。当时太后还在代行皇帝职权,而宋仁宗还没有单独面对过群臣。宋绶上奏说:“唐代先天年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一上朝,处理军国大事,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各种服苦役的刑罚。现在也应该参照唐朝先天时的制度,下令群臣在前殿(皇帝所在)上奏汇报。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任免官吏都在前殿听取皇帝的旨意。”奏章献上去,拂逆了太后的心意,被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出京担任了应天府知府。太后去世后,皇帝想起宋绶的进言,召他回京,将要重用,而宰相张士逊阻挠和制止了这件事,又加任他为翰林侍读学士。宋朝开始设置端明殿学士,任命宋绶,宋绶坚决推辞。说:“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如今陛下的恩赏虽然加在了人们身上,但又有人说这是出自大臣,如果不是大臣互相勾结欺瞒皇上,怎会有这种结果。高官施恩来招致权力,小人追逐利益而求得进用,这种风气渐渐滋长,有害于国家政治。”张士逊被罢官,宋绶才被授予参知政事之职。当初,皇帝下诏停止修建寺观,可是章惠太后却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御史上书说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借这个求取好名声吗?”宋绶进言说:“他们哪里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呢?只是见到大兴土木违背了最近的诏书,就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陛下有大的过失,近臣虽然不言,它也会传闻于四方,成为对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视呢?”皇帝正当年轻,天下又长久太平,宋绶担心贪图安乐之风有所增长,就进言说:“人心在长久安定之后会放纵,而祸患就产生于所忽略的事情。所以要在没有情况的时候就预防,在变乱没有萌发的时候就予以消灭。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第二次迁任吏部侍郎。当时,宰相吕夷简、王曾的言论意见多次不同,宋绶大多认为吕夷简正确,可是参知政事蔡齐有时意见不同,政事因此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一块被罢免了。元昊造反,皇帝拿亲手写的诏书赐给在京外的大臣,询问攻守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种策略献上去。又被召入京城做了枢密院长官,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绶得病以后,不再工作,但依然靠自身之力起居,安排后事。不久去世,谥号宣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