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昭王问孙卿子①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②;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③,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④,是何也?则贵名白⑤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
(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⑥、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⑦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孙卿子:荀子。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④灌:喧哗。⑤白:显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⑦厥:它们的。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隆:尊崇
B.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当:担任
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节:制度
D.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则:效法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儒无益于人之国 通于四海
B.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而定次
C.虽隐于穷阎漏屋 虽天下可乎
D.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此之谓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
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
C.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
D.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
11.请用(/)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于 是 二 年 定 公 以 为 司 空 乃 别 五 土 之 性 而 物 各 得 其 所 生 之 宜 咸 得 厥 所 由 司 空 为 鲁 大 司 寇 设 法 而 不 用 无 奸 民
12.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4分)
13.仿照下面语段中句①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 ② ;③
参考答案
8.(3分)B9.(3分)C10.(3分)D
11.(4分)参考答案:
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评分标准: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四处得2分,断对六处得3分,全部断对得4分。
12.(4分)参考答案:
儒者在做王公时,以仁义、礼法修朝施政,使君义达于百姓、通于四海,取得人心归服、天下一家的效果。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答案示例:
孔子制定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可证明荀子所说的“儒者法先王、隆礼义”;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就使西方诸侯国向鲁国学习,证明儒者确为“社稷之臣、国君之宝”;孔子把土地按照性质分类,使各种作物都得到很好的生长,证明了“万物得宜乃君子(儒者)所长”的观点。
评分标准:《孔子家语》中的事例与《儒效》中的观点对应,每句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一)秦昭王问孙卿子:“儒者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吧?”孙卿子答道:“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即使处境艰难,受冻挨饿,也不会用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穷困得)没有安身之处,也能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如果)地位在人之上,就是王公的资质;地位在人之下,就是国家的重臣,君主的珍宝。即使隐居在穷巷陋屋,也没有人会不尊重他,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听说)孔子将要担任鲁国的司寇,沈犹氏就不敢再在早晨让自己的羊喝饱水了;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子弟将捕获的猎物进行分配时,有父母亲的子弟就多得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感化了他们。儒者位居人下时就是这样啊。”
秦昭王问:“那么,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又怎样呢?”孙卿答道:“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作用就更大了!他意志坚定,用礼义修治朝廷,用规章制度整顿官员,使百姓之中,忠诚、信实、仁爱、利他的美德蔚然成风。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却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干。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接受,传遍了四面八方,那么天下的人就会齐声响应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显赫,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缘故。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欢迎他,远方的人也会不辞辛劳去投奔他。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凡是交通能够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就是为人楷模。《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归服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处在人之下是那个样子,处在人之上是这个样子,怎么能说他们对于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呢?”秦昭王说:“讲得好!”
至于比较德行来确定次序,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使有德与无德的都能得到合适的位置,有才能和没才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官职,万物都能得到恰当的安置,各种突发变化都得到得体的处理,说话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这些都是君子所善长的。
(二)孔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担任中都邑的长官,制定出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让年长的和年幼的吃不同的食物,对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有不同的任用,男女分路而走,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落下的东西,器皿上没有多余的雕饰。制造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外椁;顺着丘陵造坟,不建高大的坟墓,不种树。实施了一年,西边的诸侯都学他的做法。鲁定公听说后问孔子说:“学你的这种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即使用来治理天下都可以,岂只鲁国啊!” 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人。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④,是何也?则贵名白⑤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
(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⑥、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⑦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孙卿子:荀子。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④灌:喧哗。⑤白:显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⑦厥:它们的。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隆:尊崇
B.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当:担任
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节:制度
D.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则:效法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儒无益于人之国 通于四海
B.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而定次
C.虽隐于穷阎漏屋 虽天下可乎
D.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此之谓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
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
C.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
D.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
11.请用(/)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于 是 二 年 定 公 以 为 司 空 乃 别 五 土 之 性 而 物 各 得 其 所 生 之 宜 咸 得 厥 所 由 司 空 为 鲁 大 司 寇 设 法 而 不 用 无 奸 民
12.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4分)
13.仿照下面语段中句①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 ② ;③
参考答案
8.(3分)B9.(3分)C10.(3分)D
11.(4分)参考答案:
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评分标准: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四处得2分,断对六处得3分,全部断对得4分。
12.(4分)参考答案:
儒者在做王公时,以仁义、礼法修朝施政,使君义达于百姓、通于四海,取得人心归服、天下一家的效果。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答案示例:
孔子制定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可证明荀子所说的“儒者法先王、隆礼义”;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就使西方诸侯国向鲁国学习,证明儒者确为“社稷之臣、国君之宝”;孔子把土地按照性质分类,使各种作物都得到很好的生长,证明了“万物得宜乃君子(儒者)所长”的观点。
评分标准:《孔子家语》中的事例与《儒效》中的观点对应,每句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一)秦昭王问孙卿子:“儒者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吧?”孙卿子答道:“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即使处境艰难,受冻挨饿,也不会用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穷困得)没有安身之处,也能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如果)地位在人之上,就是王公的资质;地位在人之下,就是国家的重臣,君主的珍宝。即使隐居在穷巷陋屋,也没有人会不尊重他,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听说)孔子将要担任鲁国的司寇,沈犹氏就不敢再在早晨让自己的羊喝饱水了;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子弟将捕获的猎物进行分配时,有父母亲的子弟就多得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感化了他们。儒者位居人下时就是这样啊。”
秦昭王问:“那么,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又怎样呢?”孙卿答道:“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作用就更大了!他意志坚定,用礼义修治朝廷,用规章制度整顿官员,使百姓之中,忠诚、信实、仁爱、利他的美德蔚然成风。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却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干。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接受,传遍了四面八方,那么天下的人就会齐声响应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显赫,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缘故。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欢迎他,远方的人也会不辞辛劳去投奔他。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凡是交通能够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就是为人楷模。《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归服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处在人之下是那个样子,处在人之上是这个样子,怎么能说他们对于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呢?”秦昭王说:“讲得好!”
至于比较德行来确定次序,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使有德与无德的都能得到合适的位置,有才能和没才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官职,万物都能得到恰当的安置,各种突发变化都得到得体的处理,说话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这些都是君子所善长的。
(二)孔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担任中都邑的长官,制定出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让年长的和年幼的吃不同的食物,对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有不同的任用,男女分路而走,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落下的东西,器皿上没有多余的雕饰。制造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外椁;顺着丘陵造坟,不建高大的坟墓,不种树。实施了一年,西边的诸侯都学他的做法。鲁定公听说后问孔子说:“学你的这种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即使用来治理天下都可以,岂只鲁国啊!” 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