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谈,字履常,生而颖悟,年十五,以大父忍补蒋仕郎。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丞相周必大得其文异之,语参知政事施师点曰:“是子他日有大名于世。”调汀州教授。尝从朱熹订疑义十数条,熹嗟异之。佐丞相赵汝愚定大策,汝愚欲骤以词掖处之,力辞去。持祖母服。汝愚去国,其弟汝谠力上疏乞留汝愚、斩侂胄,闻者吐舌。兄弟罹党祸斥去。寻调安庆府教授。丁母忧,免丧,召为太社令。时侂胄用事炽甚,汝谈痛愤,登坛读祝,大呼侂胄名。以参知政事李壁荐,召试馆职,擢正字。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改湖北提举常平,振饥尽力。知温州,作诗勉其族属,皆望风而化。宁宗崩,以哀痛得疾。贺理宗表,力寓劝诫。数丐祠,授江西转运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罢。端平初,以礼部郎官召,改秘书少监。时集议出师,汝谈反覆言不可轻战,而和尤非计。既而三京收复,虽前言用兵不便者亦喜,汝谈独有忧色。未几,洛师败,朝论始服其先见。权吏部侍郎。时朝议履亩称楮,汝谈言非便,迕时宰意。京师军变,宰相乞贬秩,上已允,汝谈奏恐失体,持不可,宰相滋不悦。以言去国,起知婺州,权礼部侍郎。卒以老祈免。及卒,转两官。
汝谈天资绝人,沈思高识,自少至老,无一日去书册。笃于伦谊而忘仇怨,御史王益祥尝劾之,后汝谈官其乡,益祥愧不敢见,汝谈乃数过之,相得欢甚。所著有《易》、《书》、《诗》、《论语》、《孟子》、《周礼》、《礼记》、《荀子》、《庄子》、《通鉴》、《<杜诗>注》。
(节选自《宋史•赵汝谈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B.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C.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D.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参知政事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时是宰相官名,宋代是副宰相官名,设此职以辅佐宰相,也有削弱相权的用意。
B.教授原来是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来成为学官名,在太学传授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儒学等课业,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中国有丰富的丧葬文化,其中一些术语如“持服”指守孝、服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
D.“擢”指提升,是我国古代官职变动术语,文中类似的词有“补”“调”“转”等,其中“补”指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调”“转”指一般调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汝谈备受称赞,学识颇为渊博。他的文章受到丞相周必大的欣赏;考订义理,其学识受朱熹赞叹,他又为《易》、《书》、《诗》等作注,著述颇丰。
B.赵汝谈勤政爱民,遇事不畏强权。他赈济饥民,教化族人,给理宗贺表极尽劝诫之意;为赵汝愚罢官事,他和弟弟上疏陈奏,结果遭党祸被贬斥离京。
C.赵汝谈心怀雅量,富有人伦情谊。他在御史王益祥家乡做官,王益样因弹劾过他不敢去拜见他,赵汝谈就多次前去拜访,二人关系相处融洽。
D.赵汝谈思想深邃,具有远见卓识。他不是主和派,也不同意轻易开战,朝廷没采纳他的意见,结果虽然收复了三京,不久宋军在洛阳战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丐祠,授江西转运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罢。
(2)京师军变,宰相乞贬秩,上已允,汝谈奏恐失体,持不可,宰相滋不悦。
参考答案
4.C
5.B 在太学传授错。并不专指太学
6.B 他和弟弟上疏陈奏错误,应是他的弟弟赵汝谠请求留下赵汝愚,杀韩侂胄。
7.(1)赵汝谈多次请求担任管理宫观一类的职务,他被授予江西转运判官,在职一个月,由于谏言官进言而被罢免。
(2)京城发生军队变乱,宰相请求贬官,皇上已答应,赵汝谈上奏认为这样恐怕有失政体,坚持认为不可行,宰相更不高兴。
参考译文
赵汝谈,字履常,生来就很聪明,十五岁时,因祖父的恩荫被补官为将士郎。他考中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丞相周必大得到他的文章认为他与众不同,对参知政事施师点说“:此人他日将在世上有名声。”赵汝谈调任汀州教授,改为广德军教授,添差江西安抚司干办公事。他曾跟从朱熹考订有疑问的义理十几条,朱熹赞叹他的学识。
赵汝谈辅佐丞相赵汝愚制定重大的国策。赵汝愚想立即提升他为文学侍从一类的官职,他极力推辞掉。赵汝谈为祖母守孝。赵汝愚被罢官,他的弟弟赵汝谠极力上疏请求留下赵汝愚,杀韩胄,听说的人都很惊叹。赵汝谈兄弟二人都遭党祸被斥去。不久赵汝谈为安庆府教授,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他遭母丧,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社令。
当时韩胄权倾一时,赵汝谈很痛愤,在登坛读祭文时,他大叫韩胄和陈自强的名字。陈自强不能忍受,另一天指着赵汝谈说“:末位面色白皙的是什么人?”赵汝谈没为此动摇。因为参知政事李壁的荐举,赵汝谈被召试馆职,提拔为正字。这时吴曦反叛,朝廷上下束手无策,有人请求就封吴曦为王,这个人到赵汝谈这来,赵汝谈责问他说:“谁想以吴曦为王,该杀!”这个人脸红了不能答对,就因为言语的错误被罢官,为主管崇道观。
赵汝谈改任湖北提举常平,他尽力赈济饥民。他任温州知州,改为知外宗正,他写诗劝勉自己的族人,族人都按他说的去做。赵汝谈任江西提举常平。宁宗去世,赵汝谈因哀痛而得病。他的贺理宗即位表,极力把劝戒的意思寓在其中。陈硕说“:这是劝谏书。”赵汝谈多次请求担任管理宫观一类的闲职,他被授予江西转运判官,他推辞没被允许,在职一个月,因受弹劾而被罢免。
端平初年,赵汝谈以礼部郎官的身份被召用,他奏对说:“依靠和任用老成的人,广泛搜集忠心和有才智的人,访求各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征求和采取可行的策略,来整顿所有的弊政,最终成就天下安泰的功业,希望陛下能留心这些。”又说:“特别能说会道的人好像很忠心,特别奸邪的人好像很圣明,人君免不了信任并提拔他们。开始看不见什么大过失,时间长了渐渐地就会出现差错,那么辅佐朝政的大臣不能不管,议论的士大夫将不能不说。管的紧,能不怀疑他们侵权?说的多,能不认为他们谋求恩宠?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仅是是非邪正的位置颠倒了,而且进退人才的原则也违背了。”他又说:“外人能堵住我们的耳朵、弄花我们的眼睛、扰乱我们的心,是我们没能做到虚一而静。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用声色引诱我们也不能陷进去,用财物贿赂我们也不能去符合他们,用功名煽动我们也不能动摇,我们既坚强又清廉,谁能干扰我们呢。”赵汝谈改任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当时朝廷决定出兵,赵汝谈反复讲不可轻易开战,但讲和也不是好的计策。不久宋兵收复了三京,即使先前说用兵不利的人也高兴,只有赵汝谈面带忧虑。不久,洛阳兵败,朝中的议论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赵汝谈为权吏部侍郎。当时朝廷决定按亩核算钱,赵汝谈认为不利,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思。京城发生军队变乱,宰相请求贬官,皇上已答应,赵汝谈上奏认为这样恐怕有失大体,不可行。他起草答诏,认为贬官容易,制定好措施难,宰相更不高兴。赵汝谈因论事离开朝廷,他被重新任用为婺州知州,四次推辞都没允许。赵汝谈最终因年老请求罢官,他去世后,转升两官。
赵汝谈天资超人,思想深邃具有远见卓识,从小到老,没有一天离开书籍的。 他坚持伦理道德并不记仇怨,御史王益祥曾弹劾过他,后来赵汝谈在他的家乡做官,王益祥羞愧不敢见他,于是赵汝谈多次去拜访王益祥,他们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他著有《易注》、《书注》、《诗注》、《论语注》、《孟子注》、《周礼注》、《礼记注》、《荀子注》、《庄子注》、《通鉴注》、《杜诗注》。
汝谈天资绝人,沈思高识,自少至老,无一日去书册。笃于伦谊而忘仇怨,御史王益祥尝劾之,后汝谈官其乡,益祥愧不敢见,汝谈乃数过之,相得欢甚。所著有《易》、《书》、《诗》、《论语》、《孟子》、《周礼》、《礼记》、《荀子》、《庄子》、《通鉴》、《<杜诗>注》。
(节选自《宋史•赵汝谈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B.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C.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D.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参知政事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时是宰相官名,宋代是副宰相官名,设此职以辅佐宰相,也有削弱相权的用意。
B.教授原来是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来成为学官名,在太学传授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儒学等课业,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中国有丰富的丧葬文化,其中一些术语如“持服”指守孝、服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
D.“擢”指提升,是我国古代官职变动术语,文中类似的词有“补”“调”“转”等,其中“补”指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调”“转”指一般调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汝谈备受称赞,学识颇为渊博。他的文章受到丞相周必大的欣赏;考订义理,其学识受朱熹赞叹,他又为《易》、《书》、《诗》等作注,著述颇丰。
B.赵汝谈勤政爱民,遇事不畏强权。他赈济饥民,教化族人,给理宗贺表极尽劝诫之意;为赵汝愚罢官事,他和弟弟上疏陈奏,结果遭党祸被贬斥离京。
C.赵汝谈心怀雅量,富有人伦情谊。他在御史王益祥家乡做官,王益样因弹劾过他不敢去拜见他,赵汝谈就多次前去拜访,二人关系相处融洽。
D.赵汝谈思想深邃,具有远见卓识。他不是主和派,也不同意轻易开战,朝廷没采纳他的意见,结果虽然收复了三京,不久宋军在洛阳战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丐祠,授江西转运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罢。
(2)京师军变,宰相乞贬秩,上已允,汝谈奏恐失体,持不可,宰相滋不悦。
参考答案
4.C
5.B 在太学传授错。并不专指太学
6.B 他和弟弟上疏陈奏错误,应是他的弟弟赵汝谠请求留下赵汝愚,杀韩侂胄。
7.(1)赵汝谈多次请求担任管理宫观一类的职务,他被授予江西转运判官,在职一个月,由于谏言官进言而被罢免。
(2)京城发生军队变乱,宰相请求贬官,皇上已答应,赵汝谈上奏认为这样恐怕有失政体,坚持认为不可行,宰相更不高兴。
参考译文
赵汝谈,字履常,生来就很聪明,十五岁时,因祖父的恩荫被补官为将士郎。他考中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丞相周必大得到他的文章认为他与众不同,对参知政事施师点说“:此人他日将在世上有名声。”赵汝谈调任汀州教授,改为广德军教授,添差江西安抚司干办公事。他曾跟从朱熹考订有疑问的义理十几条,朱熹赞叹他的学识。
赵汝谈辅佐丞相赵汝愚制定重大的国策。赵汝愚想立即提升他为文学侍从一类的官职,他极力推辞掉。赵汝谈为祖母守孝。赵汝愚被罢官,他的弟弟赵汝谠极力上疏请求留下赵汝愚,杀韩胄,听说的人都很惊叹。赵汝谈兄弟二人都遭党祸被斥去。不久赵汝谈为安庆府教授,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他遭母丧,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社令。
当时韩胄权倾一时,赵汝谈很痛愤,在登坛读祭文时,他大叫韩胄和陈自强的名字。陈自强不能忍受,另一天指着赵汝谈说“:末位面色白皙的是什么人?”赵汝谈没为此动摇。因为参知政事李壁的荐举,赵汝谈被召试馆职,提拔为正字。这时吴曦反叛,朝廷上下束手无策,有人请求就封吴曦为王,这个人到赵汝谈这来,赵汝谈责问他说:“谁想以吴曦为王,该杀!”这个人脸红了不能答对,就因为言语的错误被罢官,为主管崇道观。
赵汝谈改任湖北提举常平,他尽力赈济饥民。他任温州知州,改为知外宗正,他写诗劝勉自己的族人,族人都按他说的去做。赵汝谈任江西提举常平。宁宗去世,赵汝谈因哀痛而得病。他的贺理宗即位表,极力把劝戒的意思寓在其中。陈硕说“:这是劝谏书。”赵汝谈多次请求担任管理宫观一类的闲职,他被授予江西转运判官,他推辞没被允许,在职一个月,因受弹劾而被罢免。
端平初年,赵汝谈以礼部郎官的身份被召用,他奏对说:“依靠和任用老成的人,广泛搜集忠心和有才智的人,访求各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征求和采取可行的策略,来整顿所有的弊政,最终成就天下安泰的功业,希望陛下能留心这些。”又说:“特别能说会道的人好像很忠心,特别奸邪的人好像很圣明,人君免不了信任并提拔他们。开始看不见什么大过失,时间长了渐渐地就会出现差错,那么辅佐朝政的大臣不能不管,议论的士大夫将不能不说。管的紧,能不怀疑他们侵权?说的多,能不认为他们谋求恩宠?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仅是是非邪正的位置颠倒了,而且进退人才的原则也违背了。”他又说:“外人能堵住我们的耳朵、弄花我们的眼睛、扰乱我们的心,是我们没能做到虚一而静。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用声色引诱我们也不能陷进去,用财物贿赂我们也不能去符合他们,用功名煽动我们也不能动摇,我们既坚强又清廉,谁能干扰我们呢。”赵汝谈改任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当时朝廷决定出兵,赵汝谈反复讲不可轻易开战,但讲和也不是好的计策。不久宋兵收复了三京,即使先前说用兵不利的人也高兴,只有赵汝谈面带忧虑。不久,洛阳兵败,朝中的议论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赵汝谈为权吏部侍郎。当时朝廷决定按亩核算钱,赵汝谈认为不利,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思。京城发生军队变乱,宰相请求贬官,皇上已答应,赵汝谈上奏认为这样恐怕有失大体,不可行。他起草答诏,认为贬官容易,制定好措施难,宰相更不高兴。赵汝谈因论事离开朝廷,他被重新任用为婺州知州,四次推辞都没允许。赵汝谈最终因年老请求罢官,他去世后,转升两官。
赵汝谈天资超人,思想深邃具有远见卓识,从小到老,没有一天离开书籍的。 他坚持伦理道德并不记仇怨,御史王益祥曾弹劾过他,后来赵汝谈在他的家乡做官,王益祥羞愧不敢见他,于是赵汝谈多次去拜访王益祥,他们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他著有《易注》、《书注》、《诗注》、《论语注》、《孟子注》、《周礼注》、《礼记注》、《荀子注》、《庄子注》、《通鉴注》、《杜诗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