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黄石岩禅院记
(唐)刘轲
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然则匡阜①之气,其大矣乎。
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岩中有栖禅子②,不知其几许腊③,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及颐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初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④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于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固其宜也,复何言哉?观夫烟云生于履舄⑤,岚霭出于襟袖,群形浩扰,并入眸子。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况又耸凌兢上,焉知不能与洪崖⑥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于腥秽乎?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塞径,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
【注】①匡阜:庐山。庐山别称匡庐。②栖禅子:栖居行禅的僧人。③腊:僧人受戒后,每年于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称为“一腊”。后来也将一年称为“一腊”。④乌飞兔走:比喻时光如箭,日月如梭。⑤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⑥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 渎:河流
B.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 高:推崇
C.岚霭出于襟袖 岚:山林中的雾气
D.呑钩食饵,手足羁锁 锁:枷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匡阜之气,其大矣乎 其孰能讥之乎
B.不知其几许腊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彼焉得跳跃于此乎 焉用亡郑以陪邻
D.焉知不能与洪崖接袂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B.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C.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D.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美庐山黄石岩禅院的禅师远避尘俗,脱去桎梏而超然出世的行为。
B.作者留连庐山美景,仰慕禅师节操,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C.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力求超脱名利,希望与天地共为一体的生活哲学观。
D.本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写景与抒情相交融,是一篇游记式的议论杂文。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3分)
(2)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4分)
(3)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3分)
参考答案
5.D。解析:锁:动词,束缚,有被动意味。
6.C。解析:C、均表反问语气,译为“怎么”“哪里”。A、表感叹语气,啊;表反问语气,吗。B、人称代词,他,指“栖禅子”;指示代词,那。D、介词,和,跟;连词,和。
7.C
8.B。解析:文中没有“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的信息,属无中生有的错误。
9.(1)(3分)采拾奇花怪石,从山脚攀登到山顶,又往回下山半里多路,停留在黄石岩。(采分点:怪异、却、次)
(2)(4分)禅师挣脱枷锁,四肢自由舒展,行动跟白云作伴无牵无挂,静止靠在石头休息有何心机。(采分点: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
(3)(3分)当时的人因为他长久地居住在这里,就用他的姓给黄石岩改了名称。(采分点:以、以、易)
参考译文
老辈人说过:太极之气,积聚而成为山岳,分泄而成为为江河。如此,庐山之气是多么广大了啊。
庚辰年,山客刘轲,采拾奇花怪石,自山脚攀登到山顶,又往回下山半里多路,停宿在黄石岩。岩中有一位栖居行禅的僧人,不知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其举止脱俗,情操高尚,一般人很难达到这样。我推崇他的为人,因而留连忘返,连续住了两个晚上。深究他如何看待事物的轻重,颇能了解他心思归宿的境地。于是,我询问他在这住了多少年。他只是用手指着松树桂树说:“当初一草一木都是我种植的,如今树木已经长成一抱粗。日月飞逝,我还计算什么年岁。何况关于早晨傍晚的光亮昏暗,霜天炎夏的寒冷炙热,生长衰亡的繁荣凋零,屏弃留存的沿流溯源,虽然对别人来说如何如何,但对于我来说都像并不存在。”
唉!倘使不是因为禅房凿于悬崖峭壁之上,而僧人的行为举止又清高孤傲,那么人与境都不会存在。对僧人来说,这本来是合适的,我还有什么话说呢?看那烟气云雾生于脚下,山岚濛濛出于袖间,种种形状纷纷扰扰,一并映入眼中。每当烟雨初晴,山光澄澈如练,泠泠仙语如在耳旁。何况山峰又竞相高耸入云,直达高远无边的天空,怎么知道就不能与神仙洪崖衣袖相接,与神仙浮丘车马并驾,跟造化一起生存变化,呼吸浩大的自然元气,没有厚颜无耻的羞愧难堪,远避喧嚣卑俗的腥风秽气呢?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在于钩,在于饵。名位是利禄的钓钩,利禄是名位的诱饵,手脚被羁绊束缚,那种人怎么能够高跳腾跃到这种境地呢?禅师挣脱枷锁,四肢自由舒展,行动跟白云作伴无牵无挂,静止靠石头休息有何心机,物我一致,端正与邪僻都被直接阻塞住。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是这种人,就没有资格居住在这样的环境。
禅师是宜春人,俗姓刘,名叫常进。当时的人因为他长久地居住在这里,就用他的姓给黄石岩改了名称。
(唐)刘轲
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然则匡阜①之气,其大矣乎。
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岩中有栖禅子②,不知其几许腊③,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及颐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初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④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于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固其宜也,复何言哉?观夫烟云生于履舄⑤,岚霭出于襟袖,群形浩扰,并入眸子。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况又耸凌兢上,焉知不能与洪崖⑥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于腥秽乎?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塞径,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
【注】①匡阜:庐山。庐山别称匡庐。②栖禅子:栖居行禅的僧人。③腊:僧人受戒后,每年于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称为“一腊”。后来也将一年称为“一腊”。④乌飞兔走:比喻时光如箭,日月如梭。⑤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⑥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
B.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
C.岚霭出于襟袖
D.呑钩食饵,手足羁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匡阜之气,其大矣乎
B.不知其几许腊
C.彼焉得跳跃于此乎
D.焉知不能与洪崖接袂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B.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C.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D.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美庐山黄石岩禅院的禅师远避尘俗,脱去桎梏而超然出世的行为。
B.作者留连庐山美景,仰慕禅师节操,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C.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力求超脱名利,希望与天地共为一体的生活哲学观。
D.本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写景与抒情相交融,是一篇游记式的议论杂文。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3分)
(2)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4分)
(3)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3分)
参考答案
5.D。解析:锁:动词,束缚,有被动意味。
6.C。解析:C、均表反问语气,译为“怎么”“哪里”。A、表感叹语气,啊;表反问语气,吗。B、人称代词,他,指“栖禅子”;指示代词,那。D、介词,和,跟;连词,和。
7.C
8.B。解析:文中没有“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的信息,属无中生有的错误。
9.(1)(3分)采拾奇花怪石,从山脚攀登到山顶,又往回下山半里多路,停留在黄石岩。(采分点:怪异、却、次)
(2)(4分)禅师挣脱枷锁,四肢自由舒展,行动跟白云作伴无牵无挂,静止靠在石头休息有何心机。(采分点: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
(3)(3分)当时的人因为他长久地居住在这里,就用他的姓给黄石岩改了名称。(采分点:以、以、易)
参考译文
老辈人说过:太极之气,积聚而成为山岳,分泄而成为为江河。如此,庐山之气是多么广大了啊。
庚辰年,山客刘轲,采拾奇花怪石,自山脚攀登到山顶,又往回下山半里多路,停宿在黄石岩。岩中有一位栖居行禅的僧人,不知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其举止脱俗,情操高尚,一般人很难达到这样。我推崇他的为人,因而留连忘返,连续住了两个晚上。深究他如何看待事物的轻重,颇能了解他心思归宿的境地。于是,我询问他在这住了多少年。他只是用手指着松树桂树说:“当初一草一木都是我种植的,如今树木已经长成一抱粗。日月飞逝,我还计算什么年岁。何况关于早晨傍晚的光亮昏暗,霜天炎夏的寒冷炙热,生长衰亡的繁荣凋零,屏弃留存的沿流溯源,虽然对别人来说如何如何,但对于我来说都像并不存在。”
唉!倘使不是因为禅房凿于悬崖峭壁之上,而僧人的行为举止又清高孤傲,那么人与境都不会存在。对僧人来说,这本来是合适的,我还有什么话说呢?看那烟气云雾生于脚下,山岚濛濛出于袖间,种种形状纷纷扰扰,一并映入眼中。每当烟雨初晴,山光澄澈如练,泠泠仙语如在耳旁。何况山峰又竞相高耸入云,直达高远无边的天空,怎么知道就不能与神仙洪崖衣袖相接,与神仙浮丘车马并驾,跟造化一起生存变化,呼吸浩大的自然元气,没有厚颜无耻的羞愧难堪,远避喧嚣卑俗的腥风秽气呢?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在于钩,在于饵。名位是利禄的钓钩,利禄是名位的诱饵,手脚被羁绊束缚,那种人怎么能够高跳腾跃到这种境地呢?禅师挣脱枷锁,四肢自由舒展,行动跟白云作伴无牵无挂,静止靠石头休息有何心机,物我一致,端正与邪僻都被直接阻塞住。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是这种人,就没有资格居住在这样的环境。
禅师是宜春人,俗姓刘,名叫常进。当时的人因为他长久地居住在这里,就用他的姓给黄石岩改了名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