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煐,字紫诠,号子千,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官历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其间获派纂修会典。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王煐出守惠州。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色溺,不为美官厚禄摇,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所至必寻游名山川,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王煐抵郡,湖山无恙,而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盖干戈之息未久也。诵读之士,往往散处山谷乡落之中,索居离群,闻见寡眇。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政简刑清,揽风问俗,草木山川皆供点染。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以为游息之地。名之曰丰湖书院。
初建书院,筹划经费,购金龙镇等处田,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岁收租五百余石。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王煐作《丰湖书院记》云: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节选自《惠州府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折节:降低身份 B.索居离群,闻见寡眇 寡眇:微少
C.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仍:陈旧 D.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 延聘:聘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B.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C.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D.所至必寻游名山川/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
3.下列各句组,都能直接表现王煐“养教人才”的一组是(2分)
①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色溺 ②政简刑清,揽风问俗
③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 ④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习之所
⑤点缀湖山 ⑥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煐是天津宝坻人,康熙二十八年出任惠州太守。他不沉溺酒色,不贪求美差厚禄,而是孜孜追求吟诗作文这些事情。
B.王煐当初来到惠州,看见惠州的山山水水没什么不好,但是古迹名胜却少有保护;一些文化人大多散落在山乡之中,他们孤陋寡闻。
C.王煐修建惠州丰湖书院,购买金龙镇等地的田园,购买水口圩的店房,作为教育资金来源,每年都有粮食及钱款收入。
D.对于家庭贫穷有心向学的人,王煐自己慷慨解囊,发给他们生活费。在从事政务空余的时间里,他还亲自到书院来看看。
5.断句和翻译。(11分)
(1)对于自然环境的人文影响,王煐有超越常人的认识。下面文字中哪句话陈述了这种认识?请用下划线标出来,并用“/”给该句断句。(3分)
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①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4分)
②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4分)
参考答案
1.(2分)C.【沿用,保留原样】
2.(2分)A.【B.表并列(连词)/表引出对象(介词);C.指事物处所/指人;D.与动词“至”结合,表“所到之处”/处所】
3.(2分)B.【①说王煐自身不沉溺酒色之事;②讲王煐执政清明,考察民风。】
4.(2分)D.【是将收租所得钱粮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不等于说王煐自己慷慨解囊。】
5.(11分)【(1)(3分)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下划线准确1分,断句:每对一处1分;但是使用“/”线4处或4处以上,则断句不给分。)
(2)(8分)①(4分)王煐刚到任,马上就去瞻仰孔庙,换上新匾额,题名“先师庙”。关注点:“下车伊始”“谒”“易其榜”、句意。(谒译为“参拜”“拜谒”亦可。)
②(4分)(他)政务空闲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关注点:“政暇”“课”“其间”“因”、句意。】
【参考译文】
王煐,字紫诠,号子千,是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考中博学鸿儒科,历任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官职,任期里受到委派编纂修订典章会要。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王煐出任惠州太守。在惠州任太守七年,不因为美酒声色而沉溺,不因为肥差厚禄而动心,而是独自勤勤恳恳地专注诗作,所到之处必定寻访山川名胜,凡是见到文人雅士,不管他们才能高低,(王煐)都会降低身份愉快地跟他们交往,召引会同(他们)用诗文相互赠答吟诵。
王煐来到惠州,见(这里)湖山自然景观不错,但是名胜古迹却很少留存,大概是由于战乱结束不久。读书的士人,大多流散居住在山间乡野里,(他们)离开众人独自生活,见闻很少。王煐初到惠州上任,即刻到孔庙堂前瞻仰,改换匾额,题为“先师庙”。政治从简法律清明,访问民间风俗,草木山水都用作诗文题材。王煐又推崇兴办文化教育,尊崇儒师学业。他兴建二十四间厅堂房舍,作为讲学读书的场所。那里的亭台水榭楼阁水潭,有的沿袭照用有的新建而成,以此作为游览休息的地方。把这个地方命名叫丰湖书院。
当初建立书院时候,(王煐主持)筹集经费,购买了金龙镇等处的田地,买下了叶氏家族的孤岛和废园子,连同前任太守置办的义学园地,每年可收租五百多石粮食。买下了水口集市的店房铺面,每年可收四十多两租金。对于贫困而愿意读书的孩子,给他们发补助费。每年有结余的钱粮,逐年用作修整书院修饰湖山的费用。(王煐)聘请名家学者来到书院讲授学业。(他)政务空闲之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
王煐写作《丰湖书院记》道:“土地和人民是国家的宝物,我们应该按照它们的高低来治理,按照他们的知识能力来教化,这就是执政者首先要做的事。不过,从古到今的当政者懂得培养教育人才的,还是不乏其人,至于说改造修饰山川,那么,有的人就认为这是没有益处的浪费,(他们)哪里懂得治理美化山水,是这样的有助于人文建设啊。”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王煐出守惠州。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色溺,不为美官厚禄摇,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所至必寻游名山川,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王煐抵郡,湖山无恙,而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盖干戈之息未久也。诵读之士,往往散处山谷乡落之中,索居离群,闻见寡眇。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政简刑清,揽风问俗,草木山川皆供点染。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以为游息之地。名之曰丰湖书院。
初建书院,筹划经费,购金龙镇等处田,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岁收租五百余石。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王煐作《丰湖书院记》云: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折节:降低身份
C.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仍:陈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B.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C.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D.所至必寻游名山川/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
3.下列各句组,都能直接表现王煐“养教人才”的一组是(2分)
①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色溺
③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
⑤点缀湖山
A.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煐是天津宝坻人,康熙二十八年出任惠州太守。他不沉溺酒色,不贪求美差厚禄,而是孜孜追求吟诗作文这些事情。
B.王煐当初来到惠州,看见惠州的山山水水没什么不好,但是古迹名胜却少有保护;一些文化人大多散落在山乡之中,他们孤陋寡闻。
C.王煐修建惠州丰湖书院,购买金龙镇等地的田园,购买水口圩的店房,作为教育资金来源,每年都有粮食及钱款收入。
D.对于家庭贫穷有心向学的人,王煐自己慷慨解囊,发给他们生活费。在从事政务空余的时间里,他还亲自到书院来看看。
5.断句和翻译。(11分)
(1)对于自然环境的人文影响,王煐有超越常人的认识。下面文字中哪句话陈述了这种认识?请用下划线标出来,并用“/”给该句断句。(3分)
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①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4分)
②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4分)
参考答案
1.(2分)C.【沿用,保留原样】
2.(2分)A.【B.表并列(连词)/表引出对象(介词);C.指事物处所/指人;D.与动词“至”结合,表“所到之处”/处所】
3.(2分)B.【①说王煐自身不沉溺酒色之事;②讲王煐执政清明,考察民风。】
4.(2分)D.【是将收租所得钱粮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不等于说王煐自己慷慨解囊。】
5.(11分)【(1)(3分)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下划线准确1分,断句:每对一处1分;但是使用“/”线4处或4处以上,则断句不给分。)
(2)(8分)①(4分)王煐刚到任,马上就去瞻仰孔庙,换上新匾额,题名“先师庙”。关注点:“下车伊始”“谒”“易其榜”、句意。(谒译为“参拜”“拜谒”亦可。)
②(4分)(他)政务空闲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关注点:“政暇”“课”“其间”“因”、句意。】
【参考译文】
王煐,字紫诠,号子千,是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考中博学鸿儒科,历任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官职,任期里受到委派编纂修订典章会要。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王煐出任惠州太守。在惠州任太守七年,不因为美酒声色而沉溺,不因为肥差厚禄而动心,而是独自勤勤恳恳地专注诗作,所到之处必定寻访山川名胜,凡是见到文人雅士,不管他们才能高低,(王煐)都会降低身份愉快地跟他们交往,召引会同(他们)用诗文相互赠答吟诵。
王煐来到惠州,见(这里)湖山自然景观不错,但是名胜古迹却很少留存,大概是由于战乱结束不久。读书的士人,大多流散居住在山间乡野里,(他们)离开众人独自生活,见闻很少。王煐初到惠州上任,即刻到孔庙堂前瞻仰,改换匾额,题为“先师庙”。政治从简法律清明,访问民间风俗,草木山水都用作诗文题材。王煐又推崇兴办文化教育,尊崇儒师学业。他兴建二十四间厅堂房舍,作为讲学读书的场所。那里的亭台水榭楼阁水潭,有的沿袭照用有的新建而成,以此作为游览休息的地方。把这个地方命名叫丰湖书院。
当初建立书院时候,(王煐主持)筹集经费,购买了金龙镇等处的田地,买下了叶氏家族的孤岛和废园子,连同前任太守置办的义学园地,每年可收租五百多石粮食。买下了水口集市的店房铺面,每年可收四十多两租金。对于贫困而愿意读书的孩子,给他们发补助费。每年有结余的钱粮,逐年用作修整书院修饰湖山的费用。(王煐)聘请名家学者来到书院讲授学业。(他)政务空闲之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
王煐写作《丰湖书院记》道:“土地和人民是国家的宝物,我们应该按照它们的高低来治理,按照他们的知识能力来教化,这就是执政者首先要做的事。不过,从古到今的当政者懂得培养教育人才的,还是不乏其人,至于说改造修饰山川,那么,有的人就认为这是没有益处的浪费,(他们)哪里懂得治理美化山水,是这样的有助于人文建设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