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列传(节选)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弟子志之不倦 志:记住
B.伊尹负于鼎俎 负:承担
C.虽时扞当世之文罔 扞:触犯
D.比周设财役贫 比周:结党营私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 )。
A.以 于 之 矣 B.其 于 以 哉
C.以 其 于 者 D.其 乃 于 乎
7.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B.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C.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D.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子眼中 “以武犯禁”的游侠,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教条、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
B.作者认为季次、原宪独善其身、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就地位、能力及对当时社会的贡献而言,游侠是远远比不上他们的。
C.司马迁从不同角度,反复称赞游侠之义,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诚如《古文观止》的评语:“一篇之中,凡六赞游侠,多少抑扬,多少往复,胸中荦落,笔底摅写,极文心之妙。”
D.文中将孟尝君、平原君之类的贤者与布衣之侠作对比,不仅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而且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3分)
⑵“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3分)
⑶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4分)
参考答案
5、B.背着。
6、C。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7、B。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5),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8、B。原文意思刚好相反。作者认为季次、原宪等闾巷之儒虽独善其身,具有君子节操,但论对社会的贡献却是无法与布衣之侠相比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3分)
⑴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以表彰(夸耀)自己的德义为羞耻,大概也有很值得称赞的地方吧。
(矜、伐:夸耀。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多:赞许,称颂。各1分)
⑵“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3分)
(2)“偷衣带钩的人被诛杀,偷国家政权的人被封侯;受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存在了。”这不是假话。(诛,被动,被诛杀。侯,名词活用为动词,被封侯。判断句式。各1分)
⑶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4分)
(3)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些行为很难(做到)的。
(至如:至于。砥:砥砺。莫:没有人。是:这。各1分)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儒者援引古代的文献扰乱法治,而游侠凭借武力触犯禁令。”对两者都加以非难,但儒生却多被世人称扬。至于用权术来谋取宰相卿大夫的职位,辅佐当世的君主,功名都被记载在史书中,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至于季次、原宪二人,是平民百姓,用功读书,怀有独善其身的君子节操,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当时的人们也讥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终生都住在家徒四壁的草屋之中,就连布衣粗食也无法满足。他们死了已有四百多年了,但他们的弟子却不知疲倦地怀念他们。如今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依循于道德法律的准则,但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已经答应的事一定诚实去做,不吝惜自己的身躯,去救助别人的急困。既已经历了出生入死的考验,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以表彰(夸耀)自己的德义为羞耻,大概也有很值得称赞的地方吧。
况且危急之事是人们常会遇到的。太史公说:“从前虞舜在淘井和修粮仓时遇到危急,伊尹曾背着鼎锅和砧板当过厨师,傅说藏身在傅险做苦力,吕尚在棘津遭困厄,管仲带过脚镣和手铐,百里奚喂过牛,孔子在匡地被围困,在陈、蔡两国饿得面黄肌瘦。这些人都是儒生所说的有道德的仁人,还遭到如此的灾难,何况凭借中等才能而经历乱世的普通人呢?他们遭受的灾祸怎么可以说得完呢![1]
俗话这么说:“什么叫懂得仁义,已经享受利益的就是有道德的。”因此,伯夷以吃周粟为可耻,饿死在首阳山,但周文王、周武王不因为这个原因而损害王者的声誉;盗跖、庄跻凶暴残忍,而他们的党徒却不断称颂他们的义气。由此可见,庄子所说的:“偷衣带钩的人被诛杀,偷国家政权的人被封侯;受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存在了。”这不是假话。
现在拘泥于片面道理或者抱着狭隘理论的人,长久的孤立在世俗以外,不如降低论调、迁就世俗,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取得荣耀名声的人啊!而平民百姓,看重取予皆合符道义,应允能实现的美德,到千里之外去伸张正义,为道义而死却不顾现实,这也正是他们的长处,不是随便能做到的。所以读书人在穷困窘急的时候能够委心向学而正视命运。所以有些士人,到了穷困窘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游侠。这些游侠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贤人、豪杰中间的人物吗?如果让乡间的游侠与季次、原宪等比较地位、衡量能力,比量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就不能相提并论了。总之,从事功的表现,说话守信用方面来看,游侠的正义行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
古代平民中的侠客,没有能听说过。近代的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人,都因为是国君的亲属,凭借着有封地和卿相之位的富有,招揽天下贤士,在诸侯中显扬名声,这不能说他们不是贤才。这就如同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快,是风势激荡所致。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是很难的。然而,儒家、墨家都对他们排斥摈弃不加记载。秦朝以前,平民游侠,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我非常遗憾。根据我所听到的,汉朝兴起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时常触犯当朝的法律,然而他们个人的行为符合道义,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名声不会虚假的树立,读书人不会虚假的附和。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豪强互相勾结,用钱财役使穷人,依仗豪强暴力欺凌势孤力弱的人,随心所欲,来满足自己,这也是游侠们认为可耻的。我哀伤世俗之人不明白其中的真意,却错误地把朱家、郭解等人与豪强横暴之徒混视为同类而一同加以耻笑。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弟子志之不倦 志:记住
B.伊尹负于鼎俎 负:承担
C.虽时扞当世之文罔 扞:触犯
D.比周设财役贫 比周:结党营私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 )。
A.以 于 之 矣 B.其 于 以 哉
C.以 其 于 者 D.其 乃 于 乎
7.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B.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C.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D.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子眼中 “以武犯禁”的游侠,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教条、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
B.作者认为季次、原宪独善其身、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就地位、能力及对当时社会的贡献而言,游侠是远远比不上他们的。
C.司马迁从不同角度,反复称赞游侠之义,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诚如《古文观止》的评语:“一篇之中,凡六赞游侠,多少抑扬,多少往复,胸中荦落,笔底摅写,极文心之妙。”
D.文中将孟尝君、平原君之类的贤者与布衣之侠作对比,不仅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而且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3分)
⑵“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3分)
⑶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4分)
参考答案
5、B.背着。
6、C。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7、B。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5),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8、B。原文意思刚好相反。作者认为季次、原宪等闾巷之儒虽独善其身,具有君子节操,但论对社会的贡献却是无法与布衣之侠相比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3分)
⑴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以表彰(夸耀)自己的德义为羞耻,大概也有很值得称赞的地方吧。
(矜、伐:夸耀。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多:赞许,称颂。各1分)
⑵“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3分)
(2)“偷衣带钩的人被诛杀,偷国家政权的人被封侯;受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存在了。”这不是假话。(诛,被动,被诛杀。侯,名词活用为动词,被封侯。判断句式。各1分)
⑶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4分)
(3)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些行为很难(做到)的。
(至如:至于。砥:砥砺。莫:没有人。是:这。各1分)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儒者援引古代的文献扰乱法治,而游侠凭借武力触犯禁令。”对两者都加以非难,但儒生却多被世人称扬。至于用权术来谋取宰相卿大夫的职位,辅佐当世的君主,功名都被记载在史书中,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至于季次、原宪二人,是平民百姓,用功读书,怀有独善其身的君子节操,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当时的人们也讥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终生都住在家徒四壁的草屋之中,就连布衣粗食也无法满足。他们死了已有四百多年了,但他们的弟子却不知疲倦地怀念他们。如今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依循于道德法律的准则,但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已经答应的事一定诚实去做,不吝惜自己的身躯,去救助别人的急困。既已经历了出生入死的考验,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以表彰(夸耀)自己的德义为羞耻,大概也有很值得称赞的地方吧。
况且危急之事是人们常会遇到的。太史公说:“从前虞舜在淘井和修粮仓时遇到危急,伊尹曾背着鼎锅和砧板当过厨师,傅说藏身在傅险做苦力,吕尚在棘津遭困厄,管仲带过脚镣和手铐,百里奚喂过牛,孔子在匡地被围困,在陈、蔡两国饿得面黄肌瘦。这些人都是儒生所说的有道德的仁人,还遭到如此的灾难,何况凭借中等才能而经历乱世的普通人呢?他们遭受的灾祸怎么可以说得完呢![1]
俗话这么说:“什么叫懂得仁义,已经享受利益的就是有道德的。”因此,伯夷以吃周粟为可耻,饿死在首阳山,但周文王、周武王不因为这个原因而损害王者的声誉;盗跖、庄跻凶暴残忍,而他们的党徒却不断称颂他们的义气。由此可见,庄子所说的:“偷衣带钩的人被诛杀,偷国家政权的人被封侯;受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存在了。”这不是假话。
现在拘泥于片面道理或者抱着狭隘理论的人,长久的孤立在世俗以外,不如降低论调、迁就世俗,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取得荣耀名声的人啊!而平民百姓,看重取予皆合符道义,应允能实现的美德,到千里之外去伸张正义,为道义而死却不顾现实,这也正是他们的长处,不是随便能做到的。所以读书人在穷困窘急的时候能够委心向学而正视命运。所以有些士人,到了穷困窘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游侠。这些游侠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贤人、豪杰中间的人物吗?如果让乡间的游侠与季次、原宪等比较地位、衡量能力,比量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就不能相提并论了。总之,从事功的表现,说话守信用方面来看,游侠的正义行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
古代平民中的侠客,没有能听说过。近代的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人,都因为是国君的亲属,凭借着有封地和卿相之位的富有,招揽天下贤士,在诸侯中显扬名声,这不能说他们不是贤才。这就如同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快,是风势激荡所致。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是很难的。然而,儒家、墨家都对他们排斥摈弃不加记载。秦朝以前,平民游侠,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我非常遗憾。根据我所听到的,汉朝兴起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时常触犯当朝的法律,然而他们个人的行为符合道义,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名声不会虚假的树立,读书人不会虚假的附和。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豪强互相勾结,用钱财役使穷人,依仗豪强暴力欺凌势孤力弱的人,随心所欲,来满足自己,这也是游侠们认为可耻的。我哀伤世俗之人不明白其中的真意,却错误地把朱家、郭解等人与豪强横暴之徒混视为同类而一同加以耻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