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若海,字东叟。未冠,游京师”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久伴学习网古文 2023-08-31 22:24:37
汪若海,字东叟。未冠,游京师。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立刻文成。时已割河北地。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毙。”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进其书,将用为参谋,遣如康王不果。京城失守,若海述麟为书以献。及二帝北行,袖书抗粘罕①,请存赵氏。缒而出,谒康王于济州,请早即位,以图中兴。高宗立议,以张浚宣抚川陕,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若海辞。寻以迕执政夺籍。江夏军马李允文拥众数十万,跋扈不用朝命。若海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允文大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张用解甲效顺,惟曹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翌日,成遁。若海遗宏书,使刺成以自归,宏走长沙刺友,群盗解散。时方出师,若海以为:“为国家者,当化盗贼为我用,不可失英雄为国患。”因献平寇策。朝廷悉用之。其后,李宏曹成走死,湖湘遂安。金人奄至,太尉刘锜兵少,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毅然请行。金兵败去。累迁直秘阁,知江州。及经略中原朝廷议起之,若海已死。若海生平豁达高亮,深沉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高宗尝以片纸书若海名,谕张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会浚去国,不果召。
(明万历《歙县志·卷三·才猷》有删节)
注①粘罕:金兵将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掎金人之后                             以:连词,表目的。
B.缒而出,谒康王于济州                     缒:追随
C.耻为世俗章句学                           耻:以……为耻
D.因献平寇策                               因:副词,于是,就。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汪若海谋略过人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②及二帝北行,袖书抗粘罕
③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             ④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
⑤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⑥当化盗贼为我用,不可失英雄为国患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汪若海未满二十岁就到京城游学,当他看到面对金兵的入侵,朝廷却采取割地求和政策时,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当金兵包围了京城时,他提出了攻击金兵后方来解京城之围的策略。
B.当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以后,汪若海认为想要早日恢复中原,必须改变群龙无首的局面,当务之急,就是拥立康王为皇帝。
C.江夏军马李允文的部将张用、曹成、李宏、马友,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汪若海前往劝降,最终使得他们都归附朝廷。
D.文章通过“献解围京之计”、“袖书抗粘罕”、“规劝李允文”、“献策平寇”、“增援刘锜”、“为文立就”等方面的叙述,充分体现了汪若海有勇有谋、才思敏捷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3分)
(2)若海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4分)
(3)会浚去国,不果召。(3分)

参考答案
1.B(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
2.C(②③指无畏的勇气⑤指文学才华)
3.C
4.(1)如今却以东南之地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首,1分;脊,1分;反问句式,1分)(2)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谕,1分;示,1分;动,1分;倒装句式,1分)(3)恰逢张浚离开京城,(汪若海)最终没能被召见。(会,1分;去国,1分;召,1分)

【参考译文】
汪若海。字东叟。未满二十岁就到京城去游学。恰逢金兵入侵骚扰,皇帝下诏书征召懂得军事的人。汪若海前往应征,马上写出了相关文章。当时宋朝已经割让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人。汪若海说:“黄河以北是国家重要的地方,应当凭它来构成统揽天下之势。不能胆怯懦弱而只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关闭要塞,让敌人日益强大,等着遭受敌人的杀戮。”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曹辅向皇帝递交他的奏章,打算任命他为参谋,派到康王的麾下,结果没能实现。京城失守,汪若海写了一篇《麟书》献给皇上。等到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往北去,汪若海将书信藏在袖子里递到金将粘罕的面前,请求留下赵氏二帝。汪若海用绳子从城墙上逃出后,就到济州拜见康王,请求他早日登基,来谋划复兴大业。宋高宗马上商议,打算用张浚去镇守川陕之地,结果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说:“天下就像常山的蛇形,秦蜀之地为蛇头,东南之地为蛇尾,中原之地为蛇的脊梁,如今却以东南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如果打算要恢复中原,一定要选在川陕之地为首都。”于是去拜见张浚,尽情地谈论了一整天。张浚大为吃惊,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推辞不就。不久因为抵触执政者而被罢职。江夏军马李允文拥兵数十万,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汪若海又写信劝招其他部属张用、曹成、李宏、马友一同归顺朝廷。张用放下武器归顺朝廷,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曹成很恼火,打算杀了若海。若海晚上住在王林军营里,用计谋得到了王林的军印,于是调取了他五千人的军队。第二天,曹成逃跑了,若海留给李宏一封信,让他劝曹成自动回来,李宏到长沙去劝说友人曹成,各处的叛军都自动解散。当时朝廷正打算出兵攻打金朝,汪若海认为作为统治者,应当变盗贼为国所用,不能失去英雄而使之成为国家的祸患。于是就献上平定草寇的计策。朝廷全都予以采纳。此后,李宏、曹成在逃窜的过程中死去,湖北湖南一带于是就安定了。金兵突然来袭,太尉刘锜的军队不够,向朝廷求援,没有人敢前往增援。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他,一定能够成功,毅然请求前往增援。金兵大败而归。多次迁升直至秘阁,任江州知府。等到筹划收复中原,朝廷商议起用他,若海已经死了。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做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写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高宗曾经用纸片写上汪若海的名字,告诉张浚说“像这样的人才,你应当把他招收重用起来。” 恰逢张浚离开京城,汪若海最终没有被召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