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宝,字仲贤,右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彦华初事李煜,文宝以荫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煜以环卫奉朝请,文宝欲一见,虑卫者难之,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煜忠之。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除修武主簿。丁外艰,起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文宝前后自环庆部粮越旱海入灵武者十二次,晓达蕃情,习其语。经由部落,每宿酋长帐中,其人或呼为父。加工部员外郎。时龙猛卒戍环庆,七年不得代,思归,谋乱。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朝廷议城古威州,文宝言:“威州竖石盘互,不可浚池。城中旧乏井脉,一旦缘边警急,岂可御哉?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经营安西,绥复河湟,此其渐也。”诏从其议。真宗即位,徙河东转运使。尝上言管内广锐兵万余,难得资粮,请徙置近南诸州,又欲令强壮户市马,备征役。宰相李沆等以为广锐州兵,皆本州守城,置营必虑安土重迁,徙之即致纷扰。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上曰:“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而文宝确陈其利,因命钱若水详度以闻。若水所对与沆等同,遂罢之。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车驾祀汾阴还,文宝至郑州请见。六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郑文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B.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C.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D.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明清也曾用以称呼皇帝,如乾隆等。
B.丁艰也叫作丁忧,是指遭逢父母丧事,其中丁外艰是指遭逢父丧,丁内艰是指遭逢母丧。
C.党项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曾经依附于中原政权而又矛盾不断,后于北宋时建立西夏政权。
D.车驾常指帝王所乘坐的车,并用来代称帝王,但其初始意是指马驾的车,文中就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文宝珍视情义,乔装劝慰旧主。入宋以后李煜处境艰困之时,他还装扮成渔夫求见李煜,对其劝诫宽慰,表现出对旧主的忠诚。
B.郑文宝注重团结,融洽民族关系。他了解外族的风俗、语言,运粮途中他每次都住在所经部落酋长的帐中,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
C.郑文宝思虑周到,得到皇上认同。他认为在古威州筑城难以抵御边患,建议先制定合宜的策略,笼络外族,皇上采纳了他的主张。
D.郑文宝坚持己见,显露固执性格。他进言移置军队并让强壮户买马,虽宰相等人的反对意见也有合理性,但他还固执地坚持前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
(2)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
参考答案
10.C(预设了两处错误,若要改正第一处错误,则要在“丞”与“使”两字间断开,“殿中丞”是官职名,故“使”字不可属上,而下文“川陕均税”需要动词引领,故“使”字必然属下;若要改正第二处错误,则要在“泛江”与“一夕”两词间断开,“乘舸”是“泛江”的手段,故“泛江”必须属上,而“一夕数百里”是对“泛江”的补充,“一夕”与“数百里”间省略了谓语 “泛”,故“泛江”不可属下。)
11.D(车驾在文中指的是帝王,而不是马驾的车。)
12.B(“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错,在文中所对应的句子是“其人或呼为父”,意思是这些人中有的人称他为父亲。)
13.(1)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自劾:弹劾自己,宾语前置。蠲:减免。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2)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团并:集中合并。营壁:营垒。本贯:原籍。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郑文宝字仲贤,是右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的儿子。郑彦华本来侍奉李煜,郑文宝靠恩荫被授为奉礼郎,又升为校书郎。进入宋朝,李煜被授为环卫奉朝请,郑文宝想见他一面,担心禁卫使自己为难,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用渔夫的身份求见,陈述圣主宽恕的意思,劝李煜谨守节操侍奉皇上,不要再为其他的事情疑虑。李煜认为郑文宝忠诚。太平兴国八年郑文宝考中进士功名,被授为修武主簿。父亲去世,郑文宝服丧后被起用做了知州事。皇上召郑文宝入朝并任命他为殿中丞,郑文宝出使川陕确定两地赋税,暂住渝、涪地带,听说夔州的广武卒阴谋作乱,就乘船在长江上航行,一晚上行进几百里,用计策平定了叛乱。郑文宝前后从环庆押送粮食穿越旱海进入灵武十二次,通晓外族的情况,熟悉他们的语言,经过部落,每次住宿在酋长的帐中,这些人有的人称他为父亲。升为工部员外郎。当时龙猛卒戍守环庆,七年没有得到替换,想回家而谋乱。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朝廷商议在古威州筑城,郑文宝说:“威州峭石盘结,不能挖通水池。城中缺乏地下水,一旦边境有紧急情况,难道可以抵御吗?我请求制定营田积粮、充实边境的策略,用金帛利诱党项的酋长和豪强子弟,让他们被朝廷使用。治理安西,平定河湟地区,这是开头。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主张。真宗即位。郑文宝调任河东转运使。他曾经进言管区内广锐兵一万多人,难以获得钱粮,请求移到南边各州安置,又想使强壮户买马,准备征兵役。宰相李沆等人认为广锐州兵都用于本州守城,设置营垒必考虑百姓安土重迁,迁移他们就会招来动乱不安。另外,强壮之户散居村落,没有什么拘束管辖,勒令他们买马,也恐怕不合适。皇上又叫郑文宝逐条回答提问,郑文宝顽固坚持前面的主张,并且说土人长期居留一地,担心可能生事。皇上说:“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然而郑文宝坚持陈述其中的好处,于是命令钱若水详细揣度利害上报。钱若水的回答与李沆等人相同,于是停止。大中祥符初年,改任兵部员外郎。皇帝祭祀汾阴回来,郑文宝到郑州求见。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节选自《宋史·郑文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B.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C.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D.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明清也曾用以称呼皇帝,如乾隆等。
B.丁艰也叫作丁忧,是指遭逢父母丧事,其中丁外艰是指遭逢父丧,丁内艰是指遭逢母丧。
C.党项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曾经依附于中原政权而又矛盾不断,后于北宋时建立西夏政权。
D.车驾常指帝王所乘坐的车,并用来代称帝王,但其初始意是指马驾的车,文中就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文宝珍视情义,乔装劝慰旧主。入宋以后李煜处境艰困之时,他还装扮成渔夫求见李煜,对其劝诫宽慰,表现出对旧主的忠诚。
B.郑文宝注重团结,融洽民族关系。他了解外族的风俗、语言,运粮途中他每次都住在所经部落酋长的帐中,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
C.郑文宝思虑周到,得到皇上认同。他认为在古威州筑城难以抵御边患,建议先制定合宜的策略,笼络外族,皇上采纳了他的主张。
D.郑文宝坚持己见,显露固执性格。他进言移置军队并让强壮户买马,虽宰相等人的反对意见也有合理性,但他还固执地坚持前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
(2)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
参考答案
10.C(预设了两处错误,若要改正第一处错误,则要在“丞”与“使”两字间断开,“殿中丞”是官职名,故“使”字不可属上,而下文“川陕均税”需要动词引领,故“使”字必然属下;若要改正第二处错误,则要在“泛江”与“一夕”两词间断开,“乘舸”是“泛江”的手段,故“泛江”必须属上,而“一夕数百里”是对“泛江”的补充,“一夕”与“数百里”间省略了谓语 “泛”,故“泛江”不可属下。)
11.D(车驾在文中指的是帝王,而不是马驾的车。)
12.B(“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错,在文中所对应的句子是“其人或呼为父”,意思是这些人中有的人称他为父亲。)
13.(1)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自劾:弹劾自己,宾语前置。蠲:减免。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2)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团并:集中合并。营壁:营垒。本贯:原籍。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郑文宝字仲贤,是右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的儿子。郑彦华本来侍奉李煜,郑文宝靠恩荫被授为奉礼郎,又升为校书郎。进入宋朝,李煜被授为环卫奉朝请,郑文宝想见他一面,担心禁卫使自己为难,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用渔夫的身份求见,陈述圣主宽恕的意思,劝李煜谨守节操侍奉皇上,不要再为其他的事情疑虑。李煜认为郑文宝忠诚。太平兴国八年郑文宝考中进士功名,被授为修武主簿。父亲去世,郑文宝服丧后被起用做了知州事。皇上召郑文宝入朝并任命他为殿中丞,郑文宝出使川陕确定两地赋税,暂住渝、涪地带,听说夔州的广武卒阴谋作乱,就乘船在长江上航行,一晚上行进几百里,用计策平定了叛乱。郑文宝前后从环庆押送粮食穿越旱海进入灵武十二次,通晓外族的情况,熟悉他们的语言,经过部落,每次住宿在酋长的帐中,这些人有的人称他为父亲。升为工部员外郎。当时龙猛卒戍守环庆,七年没有得到替换,想回家而谋乱。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朝廷商议在古威州筑城,郑文宝说:“威州峭石盘结,不能挖通水池。城中缺乏地下水,一旦边境有紧急情况,难道可以抵御吗?我请求制定营田积粮、充实边境的策略,用金帛利诱党项的酋长和豪强子弟,让他们被朝廷使用。治理安西,平定河湟地区,这是开头。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主张。真宗即位。郑文宝调任河东转运使。他曾经进言管区内广锐兵一万多人,难以获得钱粮,请求移到南边各州安置,又想使强壮户买马,准备征兵役。宰相李沆等人认为广锐州兵都用于本州守城,设置营垒必考虑百姓安土重迁,迁移他们就会招来动乱不安。另外,强壮之户散居村落,没有什么拘束管辖,勒令他们买马,也恐怕不合适。皇上又叫郑文宝逐条回答提问,郑文宝顽固坚持前面的主张,并且说土人长期居留一地,担心可能生事。皇上说:“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然而郑文宝坚持陈述其中的好处,于是命令钱若水详细揣度利害上报。钱若水的回答与李沆等人相同,于是停止。大中祥符初年,改任兵部员外郎。皇帝祭祀汾阴回来,郑文宝到郑州求见。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