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偾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试 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20.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6.(2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3分)(1)就,便 (2)拜见,拜访 (3)认为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18.(2分)D
19.(2分)(我)去放倒标帜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2分)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翻译: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百姓听到后多数并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试 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20.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6.(2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3分)(1)就,便 (2)拜见,拜访 (3)认为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18.(2分)D
19.(2分)(我)去放倒标帜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2分)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翻译: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百姓听到后多数并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