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

久伴学习网古文 2023-09-03 15:20:57

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

  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5) 《左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

刿(ɡuì)孚(fú) 辙(zhé) 轼(shì) 遂(suì) 盈(yínɡ)靡(mǐ) 玉帛(bó) 鄙(bǐ) 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牢。2、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两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 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书信 。

  10、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 对曰: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弄清楚。 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就,于是。//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原因,缘故。 一鼓作气:振作。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七、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2、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九、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如: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