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文言文鉴赏
原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①: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②。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③。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④。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⑥?”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⑦?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⑧;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⑨。
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⑩。愈再拜。
注释:
①乡贡:唐代不经学馆考试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相公:宰相。
②自纳:自取。请命:请求指示。左右:指宰相左右执事的人,敬辞,实指宰相本人。
③介于其侧者:站在他身边的人。望其仁之:期望他们怜惜救助自己。仁,动词,实行仁义之举,即救助。
④濡(rú):湿。焦:烧焦。
⑤强学:勤奋刻苦地学习。不惟:不曾考虑、思索。险夷:艰险和平坦。亟:急迫。
⑥爇(ruò):焚烧。
⑦抽擢:提拔。
⑧节度、观察使:节度使是一道(地区单位)或数州的行政长官,执掌军、政、财、民等大权。观察使主要是考察州县官吏的政绩。防御、营田:防御使主管一州军事,常由刺史担任。营田使管理屯田。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营田使等的`僚属,协助其工作。中唐以后,判官人选不再由吏部任命,多是节度使等自行挑选任用。
⑨或取于盗:《礼记·杂记》记载孔子说,齐国宰相管仲曾选用两位原来做强盗的人做官,后来齐王还委任其为公臣。或举于管库:《礼记·檀弓》记载赵文子曾从晋国管理仓库的人员中,挑选了七十余人,任命为各级官员。方:相当。
⑩情隘辞蹙(cù):心情郁塞辞气迫急。裁:定夺,斟酌。垂怜:垂顾怜惜。
鉴赏:
这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写给当时宰相的一封信。韩愈在贞元九年中进士,以后又参加了礼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但一直不被朝廷任用。贞元十一年,他曾三次给宰相写信,本文是第二封信,表现了他希望宰相不拘一格提拔自己的心情。全篇文章,总以“势”“时”为枢纽,或叙述,或设喻,或议论,委婉曲折,表明了自己处境艰难,渴望得到宰相的举荐任用,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文章开头先设一喻:“蹈水火者”,并将救援的人分为父兄子弟与非父兄子弟,以及介其侧的有“所憎恶”者与无“所憎恶”者,认为这些人都会尽力救助的,为干谒宰相作了铺垫。中段是正论,论宰相提携后辈是不可推诿的责任,重点在分三层驳“时不可”,层层深入,词恳意切。文末又引古人作证,并表明倘被提拔决不辜负期望作结。千转归一,浑成圆熟。全文情辞恳切,不卑不亢,感情看似低沉悲戚,为文却梗慨多气,宕逸可诵。篇中有两个转换处,尤值得细加品味:一是“有来言……为仁人乎哉”,应其前成为波涛,推其后出示正文论述;二是“古之进人……方于此”,将全文翻到浪尖,顺势便归落到自己身上,锁住全篇,手法高明。
妙评:
气最条达,笔最曲折。他人条达者最难曲折,曲折者不复条达矣。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
第二书只设一喻,第三书只引一客,往复自道,淋漓满志。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八
此单就前书中所云负才不遇处,以蹈水火为喻,写得异样穷迫,异样恳切,虽使石人闻之,亦当下泪。末复以居上位不宜推诿于时,在宰相尤可取必于君,而布衣不至有负于举三意,为异样耸动,异样劝勉,以坚其意。笔致跌宕缭绕,真千古无匹矣。
——清·林云铭《韩文起》卷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