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参考答案
4. D
5. A.(“未冠”不是“弱冠”)
6. D(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
7.(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假”,授予,1分;“谓”,说,1分;“与”,给、授予,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 “首”,首先,第一个,1分;“亟”,赶快、立即、马上,1分;“期”,要求,期望,1分。译出大意给2分。)
参考译文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 “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 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 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 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 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铮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参考答案
4. D
5. A.(“未冠”不是“弱冠”)
6. D(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
7.(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假”,授予,1分;“谓”,说,1分;“与”,给、授予,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 “首”,首先,第一个,1分;“亟”,赶快、立即、马上,1分;“期”,要求,期望,1分。译出大意给2分。)
参考译文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 “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 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 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 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 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铮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