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李无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①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①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战安远,被创甚 被:遭受
B.二人一见奇之 奇:以……为奇
C.臣愿留以劝军中 劝:规劝
D.虽敌猝犯之 猝;突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时偏将屡为贼败 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 、
B.青以指使见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C.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 )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5分)
译文:
(2) 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5分)
参考答案:
4.C(劝;勉励,鼓励)
5.A(A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介词,可译为“凭借”/介词,表原因。C项副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副词,可译为“却”、“竟(然)”等。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6. C(C项“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错。原文“欲召见问以方略”说的是“打算召他进京”,实际上他没有离开前线。)
7.(1)狄青从此改变志趣,嘟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折节”、“由是”、“益”个1分,句意2分)
(2)(神宗)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自为他写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禁中”、“御制”,“祠”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敌军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敌寇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敌人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敌寇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西夏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皇帝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
嘉佑年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第二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病死。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熙宁元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①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①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战安远,被创甚 被:遭受
B.二人一见奇之 奇:以……为奇
C.臣愿留以劝军中 劝:规劝
D.虽敌猝犯之 猝;突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时偏将屡为贼败 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 、
B.青以指使见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C.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 )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5分)
译文:
(2) 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5分)
参考答案:
4.C(劝;勉励,鼓励)
5.A(A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介词,可译为“凭借”/介词,表原因。C项副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副词,可译为“却”、“竟(然)”等。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6. C(C项“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错。原文“欲召见问以方略”说的是“打算召他进京”,实际上他没有离开前线。)
7.(1)狄青从此改变志趣,嘟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折节”、“由是”、“益”个1分,句意2分)
(2)(神宗)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自为他写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禁中”、“御制”,“祠”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敌军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敌寇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敌人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敌寇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西夏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皇帝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
嘉佑年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第二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病死。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熙宁元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