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武
苏洵
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③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 “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①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④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⑤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⑥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选自《权书》,有删改)
【注】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弭:消除
B.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 交:交战
C.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祖:效法
D.草略无所统纪 略:简略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 B.兵家举以为师
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
C.其失一也 D.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杀敌者,怒也 书之不足信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4分)
(2)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4分)
9.第③段中,苏洵分条列出孙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对孙武怎样的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B(交:结交)
7.C(A.表转折,却/表因果,因而 B.介词,把/连词,来 C.均表判断 D.代词,这种情况/主谓之间,无意义)
8.(1)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译为“使兵器破败”亦可),使锐气受挫(如果将“钝兵挫锐”当互文意译为“使得士气大减”亦可),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暴师”“钝兵”“挫锐”“弊”各1分)
(2)凭借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因而遭到失败。(前一个“以”、“为”、“自用”、“败北”各1分)
9.孙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或“纸上谈兵”)。(单方面强调“理论出色”或“用兵不力”,给2分)
【参考译文】
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说“我不会用兵”的人有几个?(在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论上的问题而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在理论上难不倒他,用他来领兵打仗而能够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哎!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始终难不倒他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哩!
孙武写了《孙武十三篇》,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些用兵的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从这一点来揣测他这个人,一定具有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却)不知道他领兵打仗竟不能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
当吴王阖庐攻入郢都的时候,孙武为统帅。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勾践率大军进入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朝接踵而来,吴王奔逃,来不及自救。孙武完全没有一点办法消除这些祸乱。假如依据孙武自己的书来指责他的过失,总共有三条。《九地》中说:“把威势加在敌人头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别国结交。”然而孙武却使秦国能够听到申包胥(楚国大夫。吴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日七夜,秦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的话,出兵援救楚国,对吴国没有忌惧之心,这就太没有威势了。这是孙武的第一条过失。《作战》中说:“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锐气受挫,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孙武在吴王阖庐九年冬季攻打楚国,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说是长久出兵在外了。越国人怎能不乘虚攻入吴国呢?这是孙武的第二条过失。《作战》又说:“战士奋勇杀敌,是由于愤怒。”孙武纵容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后奔吴,为大夫,终因直谏而死)、伯嚭(也是楚国人,后奔吴夫差为太宰。越灭吴,杀伯嚭)鞭打楚平王(姓毕,熊氏,初名叶疾,即位后改名居,在位十三年)的尸体,发泄一个人的私忿,来激怒敌人;这就是司马戍(即沈尹戌,楚国左司马)、子西(楚平王子,名申,时为令尹)、子期(亦楚平王子,子西之弟,名结,时为大司马)誓死向吴国报仇的原因。勾践(攻占吴国后)不去毁坏吴王的祖坟,因而吴国人民顺从他,田单(战国时齐国人。燕军攻齐,占领七十余城,仅莒、即墨二城未破。即墨守将战死,城中人民推田单为将军,田单用计大破燕军,收复所有被占城市,因功封安平君)欺诈燕军,使他们掘了齐人的坟墓,因而齐国人民奋起作战。他们的智谋远在孙武之上。孙武不能通晓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第三条过失。
既然这样,那么,当初吴军能够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国(春秋时诸侯国,都城在今湖北省随县西北唐城镇)、蔡国(春秋时诸候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唐、蔡二国国君均曾被楚囚禁受辱)的愤怒,以及乘楚国不仁的时机,孙武的功绩大概也是很少的了。凭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而遭到失败。更何况几个只知学习孙武旧有的计谋和理论的人,怎么可以用他们来领兵打仗呢!
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一书,属兵家)与孙武是一样的人,都著书谈论兵法,世人并称他们叫做“孙吴”。然而吴起谈论用兵,不注重法令制度,文字粗糙简略,没有统领全书的纲纪,不及孙武的书语言精练而意思详尽,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论都归于其中。
但是,吴起开始被鲁国任用,就大破齐军;等到了魏国,又能制服秦国军队;到了楚国后,使楚国再次称霸诸侯。可是孙武的所作所为,反而造成了这种(失败的)结局,(可见)书上的理论不值得(完全)信赖,本来就是这样啊。
苏洵
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③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 “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①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④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⑤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⑥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注】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B.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
C.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D.草略无所统纪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
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
C.其失一也
杀敌者,怒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4分)
(2)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4分)
9.第③段中,苏洵分条列出孙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对孙武怎样的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B(交:结交)
7.C(A.表转折,却/表因果,因而 B.介词,把/连词,来 C.均表判断 D.代词,这种情况/主谓之间,无意义)
8.(1)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译为“使兵器破败”亦可),使锐气受挫(如果将“钝兵挫锐”当互文意译为“使得士气大减”亦可),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暴师”“钝兵”“挫锐”“弊”各1分)
(2)凭借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因而遭到失败。(前一个“以”、“为”、“自用”、“败北”各1分)
9.孙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或“纸上谈兵”)。(单方面强调“理论出色”或“用兵不力”,给2分)
【参考译文】
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说“我不会用兵”的人有几个?(在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论上的问题而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在理论上难不倒他,用他来领兵打仗而能够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哎!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始终难不倒他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哩!
孙武写了《孙武十三篇》,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些用兵的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从这一点来揣测他这个人,一定具有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却)不知道他领兵打仗竟不能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
当吴王阖庐攻入郢都的时候,孙武为统帅。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勾践率大军进入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朝接踵而来,吴王奔逃,来不及自救。孙武完全没有一点办法消除这些祸乱。假如依据孙武自己的书来指责他的过失,总共有三条。《九地》中说:“把威势加在敌人头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别国结交。”然而孙武却使秦国能够听到申包胥(楚国大夫。吴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日七夜,秦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的话,出兵援救楚国,对吴国没有忌惧之心,这就太没有威势了。这是孙武的第一条过失。《作战》中说:“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锐气受挫,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孙武在吴王阖庐九年冬季攻打楚国,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说是长久出兵在外了。越国人怎能不乘虚攻入吴国呢?这是孙武的第二条过失。《作战》又说:“战士奋勇杀敌,是由于愤怒。”孙武纵容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后奔吴,为大夫,终因直谏而死)、伯嚭(也是楚国人,后奔吴夫差为太宰。越灭吴,杀伯嚭)鞭打楚平王(姓毕,熊氏,初名叶疾,即位后改名居,在位十三年)的尸体,发泄一个人的私忿,来激怒敌人;这就是司马戍(即沈尹戌,楚国左司马)、子西(楚平王子,名申,时为令尹)、子期(亦楚平王子,子西之弟,名结,时为大司马)誓死向吴国报仇的原因。勾践(攻占吴国后)不去毁坏吴王的祖坟,因而吴国人民顺从他,田单(战国时齐国人。燕军攻齐,占领七十余城,仅莒、即墨二城未破。即墨守将战死,城中人民推田单为将军,田单用计大破燕军,收复所有被占城市,因功封安平君)欺诈燕军,使他们掘了齐人的坟墓,因而齐国人民奋起作战。他们的智谋远在孙武之上。孙武不能通晓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第三条过失。
既然这样,那么,当初吴军能够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国(春秋时诸侯国,都城在今湖北省随县西北唐城镇)、蔡国(春秋时诸候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唐、蔡二国国君均曾被楚囚禁受辱)的愤怒,以及乘楚国不仁的时机,孙武的功绩大概也是很少的了。凭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而遭到失败。更何况几个只知学习孙武旧有的计谋和理论的人,怎么可以用他们来领兵打仗呢!
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一书,属兵家)与孙武是一样的人,都著书谈论兵法,世人并称他们叫做“孙吴”。然而吴起谈论用兵,不注重法令制度,文字粗糙简略,没有统领全书的纲纪,不及孙武的书语言精练而意思详尽,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论都归于其中。
但是,吴起开始被鲁国任用,就大破齐军;等到了魏国,又能制服秦国军队;到了楚国后,使楚国再次称霸诸侯。可是孙武的所作所为,反而造成了这种(失败的)结局,(可见)书上的理论不值得(完全)信赖,本来就是这样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