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赏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仇若性,戎、夷、胡、貉(2)、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3),吴起变之而见恶,赏罚易而民安乐;氐羌(4)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5),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且成而贼民。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贼民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4、下列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国危,社稷殆 殆:危险
B、足以却敌 却:使动用法,使…后退
C、且城而贼民 贼:贼寇
D、身在忧约之中 约:束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义赏”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民之雠仇若性 ②则忠信亲爱之道彰
③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④败楚人于城濮
⑤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 ⑥赏有功者五人
A、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雍季用“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危害来告诫晋文公:赏罚不符合道义只能带来恶果。
B、高赦因对赵襄子不失君臣之礼获得重赏,赵襄子因赏罚得当而消灭智伯。
C、文章主张施行赏罚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义”,也就是重仁义、尊贤重礼、轻功利。
D、第一段正反论证,阐述赏罚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化能否成功,不可以不慎重对待的道理。
7、翻译下列句子
1)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5分)
2)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5分)
参考答案
4、C 贼:祸害
5、C 1是赏罚不当的后果 4是“用咎范之言”的结果6不是“义赏”,是“赏”
6、A说明过多使用诈术的恶果。
参考译文
义赏(奖 赏要合乎道义)
(行使)赏罚的权力(柄:权力),这是圣上用来更好使用人的手段。“赏罚”前面加上“义”(意译:按照道义来赏罚),那么忠心、诚信、亲近、爱护的思想就会得到彰显发扬。彰显发扬得长久了,就越能助长这一思想,百姓就会安于这些思想,像是它们成了自己的本性,这可以称作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么即使有丰厚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势也不能制止改变百姓的思想(禁:禁止,制止)。所以,善于教化的人,不依靠奖赏惩罚,也可以教化好百姓;教化好百姓,即使是厚重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逼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思想。不恰当地使用赏罚(指赏罚不符合道义)也是这同样的道理——奸诈、虚伪、凶残、混乱、贪婪、暴戾的思想就会兴起,长久兴起而不停息,百姓就会相互仇恨,这仇恨就像是成了百姓的本性。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常见的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具体指的是——西部的戎族、东部的夷族、北部的胡人、东北部的貊族<貉(mò):通“貊”。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对东北部一个民族带污蔑性的称谓。>、西部的巴人、东南部的越人。)就是这样,即使有丰厚的奖赏严厉的惩罚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仇恨。郢都的人用两块木版筑墙,吴起改变这种方法遭到了郢都百姓的埋怨。用赏罚容易,而百姓却安于乐于原来的习俗。氐羌族的百姓(氐dī羌: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他们被俘虏了,不担心受被囚禁捆绑(系累:囚禁捆绑。累:通“缧”,绳索。这里活用为动词),却担心死后尸体不能被火化(氐羌族处置尸体的方法观念与汉人不同)。他们都形成了怪邪的习俗,怪邪的习俗形成后将会伤害百姓。所以是否按道义赏罚,不可以不慎重。
从前,晋文公将要在城濮(地名)跟楚国军队交战,他召见咎犯(人名)问道:“楚国人多,我国人少,怎么办才好呢?”咎犯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繁文缛节的君王,对礼节的仪式规定不会感到满足(文:规定、仪式。不足:古今异义);经常打仗的君王,对欺诈的手段不会感到满足。君王您也就用欺诈的方法对待他们好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抽干水塘的水来捕鱼(涸:干涸。使动用法),难道不能捕捉到鱼吗?但(这里)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烧山林田野来打猎(薮(sǒu):水浅草盛的泽地。田:通“畋”,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这里)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虚假的方法,虽然现在勉强可行(偷:苟且,勉强。《石壕吏》:“存者且~生,死者长已矣。”),往后就将不能再用,这不是长久的办法。”晋文公使用了咎犯的计策,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人。回国行赏(反:通“返”),雍季得到的却更多。左右的人劝谏晋文公:“城濮之战的功绩,是采用了咎犯的谋略,您采用了他的计谋可是给他的奖赏却落后于他人,或许不行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言论,有利于后世百代(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咎犯的主张,追求的是短时间(的成效)(务: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饱者,不~梁肉。”)。怎么能把追求一时成效放在利于百世功业的前面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面对灾难使用欺诈的方法,足可以使敌人退却。回去后尊敬贤人,就可以回报德行。晋文公虽然不能自始至终(坚守德行),但也足可以称霸天下了。”(雍季得到的)赏赐更多,百姓就会因为这赏赐(向好的方面)改变,百姓改变那么教化就成功了。(如果)教化成功靠的是欺诈(乎:介词,相当于“于”),(那么)这种成功也相当于毁灭,这种胜利也相当于失败。天下取胜的人很多,但称霸的只有五个人,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胜利形成的原因(即尊重雍季的贤)。取胜如果不知道取胜的原因(而:表假设),这和没有取胜一样。(秦国和楚国就是如此,)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殽山败(给了晋国)。楚国战胜了诸夏,却在柏举输(给了吴国)。(与秦楚不同的,)周武王知道自己胜利的原因,所以彻底战胜了(纣王)(一:全,都),在天下称王。欺诈盛行充满整个国家(盈:满。《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樽。”),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灾祸不只因为外部(的敌国)。
赵襄子冲破包围,赏赐五个有功的人,高赦是第一个。张孟谈说:“晋阳大难中,高赦没有大的功劳,奖赏却是第一,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我的国家有危难,社稷危殆,人人身处忧患危险之中(约:捆绑、拴套。《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车百乘,质于齐。”这里指处境危险,随时可能被抓),却还不失却君臣之礼的,只有高赦一个人,所以我第一个奖赏他。”孔子听说后,说:“赵襄子可以说很善于奖赏了。奖赏一个人,天下做别人臣子的就没人敢(对君王)失去礼节了。”统率六军不可以轻易(地使用赏罚)。(赵襄子)向北出军攻占了代国,向东逼近齐国,命令张孟谈翻过城墙秘密行军,和魏桓、韩康约定一起攻打智伯,砍下了智伯的人头把它作为酒杯,从而奠定了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在晋国三足鼎立的局面),难道这不是因为(赵襄子)赏罚得当吗(用:因为;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4、下列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国危,社稷殆
B、足以却敌
C、且城而贼民
D、身在忧约之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义赏”的效果的一组是(
①民之雠仇若性
③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⑤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
A、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季用“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危害来告诫晋文公:赏罚不符合道义只能带来恶果。
B、高赦因对赵襄子不失君臣之礼获得重赏,赵襄子因赏罚得当而消灭智伯。
C、文章主张施行赏罚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义”,也就是重仁义、尊贤重礼、轻功利。
D、第一段正反论证,阐述赏罚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化能否成功,不可以不慎重对待的道理。
7、翻译下列句子
1)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5分)
2)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5分)
参考答案
4、C 贼:祸害
5、C
6、A说明过多使用诈术的恶果。
参考译文
义赏(奖 赏要合乎道义)
(行使)赏罚的权力(柄:权力),这是圣上用来更好使用人的手段。“赏罚”前面加上“义”(意译:按照道义来赏罚),那么忠心、诚信、亲近、爱护的思想就会得到彰显发扬。彰显发扬得长久了,就越能助长这一思想,百姓就会安于这些思想,像是它们成了自己的本性,这可以称作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么即使有丰厚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势也不能制止改变百姓的思想(禁:禁止,制止)。所以,善于教化的人,不依靠奖赏惩罚,也可以教化好百姓;教化好百姓,即使是厚重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逼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思想。不恰当地使用赏罚(指赏罚不符合道义)也是这同样的道理——奸诈、虚伪、凶残、混乱、贪婪、暴戾的思想就会兴起,长久兴起而不停息,百姓就会相互仇恨,这仇恨就像是成了百姓的本性。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常见的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具体指的是——西部的戎族、东部的夷族、北部的胡人、东北部的貊族<貉(mò):通“貊”。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对东北部一个民族带污蔑性的称谓。>、西部的巴人、东南部的越人。)就是这样,即使有丰厚的奖赏严厉的惩罚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仇恨。郢都的人用两块木版筑墙,吴起改变这种方法遭到了郢都百姓的埋怨。用赏罚容易,而百姓却安于乐于原来的习俗。氐羌族的百姓(氐dī羌: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他们被俘虏了,不担心受被囚禁捆绑(系累:囚禁捆绑。累:通“缧”,绳索。这里活用为动词),却担心死后尸体不能被火化(氐羌族处置尸体的方法观念与汉人不同)。他们都形成了怪邪的习俗,怪邪的习俗形成后将会伤害百姓。所以是否按道义赏罚,不可以不慎重。
从前,晋文公将要在城濮(地名)跟楚国军队交战,他召见咎犯(人名)问道:“楚国人多,我国人少,怎么办才好呢?”咎犯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繁文缛节的君王,对礼节的仪式规定不会感到满足(文:规定、仪式。不足:古今异义);经常打仗的君王,对欺诈的手段不会感到满足。君王您也就用欺诈的方法对待他们好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抽干水塘的水来捕鱼(涸:干涸。使动用法),难道不能捕捉到鱼吗?但(这里)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烧山林田野来打猎(薮(sǒu):水浅草盛的泽地。田:通“畋”,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这里)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虚假的方法,虽然现在勉强可行(偷:苟且,勉强。《石壕吏》:“存者且~生,死者长已矣。”),往后就将不能再用,这不是长久的办法。”晋文公使用了咎犯的计策,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人。回国行赏(反:通“返”),雍季得到的却更多。左右的人劝谏晋文公:“城濮之战的功绩,是采用了咎犯的谋略,您采用了他的计谋可是给他的奖赏却落后于他人,或许不行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言论,有利于后世百代(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咎犯的主张,追求的是短时间(的成效)(务: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饱者,不~梁肉。”)。怎么能把追求一时成效放在利于百世功业的前面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面对灾难使用欺诈的方法,足可以使敌人退却。回去后尊敬贤人,就可以回报德行。晋文公虽然不能自始至终(坚守德行),但也足可以称霸天下了。”(雍季得到的)赏赐更多,百姓就会因为这赏赐(向好的方面)改变,百姓改变那么教化就成功了。(如果)教化成功靠的是欺诈(乎:介词,相当于“于”),(那么)这种成功也相当于毁灭,这种胜利也相当于失败。天下取胜的人很多,但称霸的只有五个人,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胜利形成的原因(即尊重雍季的贤)。取胜如果不知道取胜的原因(而:表假设),这和没有取胜一样。(秦国和楚国就是如此,)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殽山败(给了晋国)。楚国战胜了诸夏,却在柏举输(给了吴国)。(与秦楚不同的,)周武王知道自己胜利的原因,所以彻底战胜了(纣王)(一:全,都),在天下称王。欺诈盛行充满整个国家(盈:满。《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樽。”),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灾祸不只因为外部(的敌国)。
赵襄子冲破包围,赏赐五个有功的人,高赦是第一个。张孟谈说:“晋阳大难中,高赦没有大的功劳,奖赏却是第一,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我的国家有危难,社稷危殆,人人身处忧患危险之中(约:捆绑、拴套。《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车百乘,质于齐。”这里指处境危险,随时可能被抓),却还不失却君臣之礼的,只有高赦一个人,所以我第一个奖赏他。”孔子听说后,说:“赵襄子可以说很善于奖赏了。奖赏一个人,天下做别人臣子的就没人敢(对君王)失去礼节了。”统率六军不可以轻易(地使用赏罚)。(赵襄子)向北出军攻占了代国,向东逼近齐国,命令张孟谈翻过城墙秘密行军,和魏桓、韩康约定一起攻打智伯,砍下了智伯的人头把它作为酒杯,从而奠定了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在晋国三足鼎立的局面),难道这不是因为(赵襄子)赏罚得当吗(用:因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