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往
B.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多数
D.管仲富拟于公室 拟:类似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善于为政的一组是( )(2分)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⑤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⑥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很好得对待他。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1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4分)
(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3分)
参考答案
12.C( 多,赞美。)
13.C (②句写鲍叔牙对管仲很了解;③句写鲍叔牙家的情况;⑥句写齐国人对管仲的看法。)
14.D(不是管仲让鲍叔牙做自己的下属,是鲍叔牙自己愿意的,文章也没有说天下人对他批评指责。)
15.(1)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酷刑唯恐不能用尽,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如”,“举”各1分,整句意思正确1分)
(2)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见……于”,“不肖”,“遭”各1分,整句意思正确1分)
(3)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无耻”“羞”各1分,整句意思正确1分)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的说法是:“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了法度,六亲才能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着百姓的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B.尝与鲍叔贾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D.管仲富拟于公室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善于为政的一组是(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⑤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⑥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A.①②③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很好得对待他。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1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4分)
(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3分)
参考答案
12.C( 多,赞美。)
13.C (②句写鲍叔牙对管仲很了解;③句写鲍叔牙家的情况;⑥句写齐国人对管仲的看法。)
14.D(不是管仲让鲍叔牙做自己的下属,是鲍叔牙自己愿意的,文章也没有说天下人对他批评指责。)
15.(1)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酷刑唯恐不能用尽,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如”,“举”各1分,整句意思正确1分)
(2)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见……于”,“不肖”,“遭”各1分,整句意思正确1分)
(3)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无耻”“羞”各1分,整句意思正确1分)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的说法是:“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了法度,六亲才能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着百姓的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