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是哪一年_珍珠港事件美国的损失_珍珠港_美国_罗斯福

珍珠港事件,又名偷袭珍珠港或珍珠港事变,是日本海军于美国时间1941年12月7日对美国海军夏威夷领地珍珠港海军基地的一次突袭作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人们常说,美国在珍珠港遭受了日本的袭击,损失了大量船只、飞机和士兵,但这些损失是值得的,因为这一事件让面对战争时观点相左、分歧严重,似乎不可能达成共识的美国人振作了起来。这一论断准确但不完整。希特勒在日本突袭珍珠港四天之后的周四做的事情才是让美国人团结起来的最终原因——他在可以不行动的情况下选择向美国宣战。

罗斯福在战前与英国的秘密对话中,已经承诺美国会采取“欧洲优先”的战略。“欧洲优先”战略在军事上的逻辑性不容置疑,但是这一理念在美国民众中一直不受欢迎,他们(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非常想找日本人报仇。周日下午,战争部长史汀生提议,美国应该先发制人,向三个轴心国宣战,但是罗斯福立刻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在美国人民群情激愤,要投入战争的这一时刻,他不想让民众的观点产生分化。即使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罗斯福想向德国宣战都不容易,除非国会投票时出现压倒性的赞成局面。但是,不宣战的话,美国生产的大量军需就有可能被卷入太平洋战事的旋涡中,使苏联和英国濒临崩溃。

希特勒跟所有的人一样——除了日本的统治阶层——对珍珠港事件感到非常意外。日军突袭珍珠港的消息传到希特勒位于东普鲁士马祖里(Masurian)森林的东部总部“狼穴”(Wolf’s Lair)时,他狂喜不已。“转折点!”他向参谋说,“我们现在有了一个盟友,这个盟友 3000 年以来从未被征服过!”偷袭珍珠港似乎将美国的军力困在了太平洋,暂时阻止了美国向德国的敌人提供有效帮助。日本很可能会让英国失去它在东方的帝国,甚至可能失去印度。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也和希特勒一样盲目乐观,他在日记中写道:“世界的整体格局很快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现在,美国想向英国运送物资都不大可能了,苏联就更顾不上了。”

12 月 11 日上午,贝尼托·墨索里尼在罗马的阳台上俯瞰着威尼斯广场,向狂热的人群宣布“《钢铁条约》的力量”将会压倒民主的力量。当天下午 3 点钟,希特勒在国会讲话。元首的讲话一如既往地刺耳且复杂,长达 90 分钟的演说里有讽刺、偏执、恶言、恐吓,他还痛心地称德国是受害者,德国是出于好意。有好几段怒气冲冲的言论矛头直接对准苏联和英国。他滔滔不绝地谈论德国国防军在苏德战争的最初六个月于东线取得的胜利,但对于最近在莫斯科受到的阻碍却只字不提。

谈到美国时,希特勒的怒火转向了罗斯福,说他是“上流社会”的成员,代表了“在民主体制内顺风顺水的上层阶级……这个爱管闲事的绅士……不折不扣的好战分子……是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希特勒宣称,这场战争是一小群银行家和财阀事先安排好并挑起的,这些人主要是美国人和犹太人,罗斯福是他们找的代言人。希特勒祝贺日本“率先对此人特有的扭曲历史真相的可耻行径进行反抗”,他说珍珠港事件让“德国人民以及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正派人深感满足”。

希特勒登台演讲一个小时后,才兜着圈子表明对美宣战。“因此我今天安排将他的中立许可证交到美国代办处,接下来……”说到这里时,事先安排好的副手们热烈的鼓掌声淹没了元首的话,“美国总统和他的财阀集团取笑我们是穷国——这话不假,但是穷国就要确保自己本就少得可怜的东西不被抢走。”希特勒宣布,轴心国已经达成协议,三个国家在打败并摧毁“盎格鲁—撒克逊和犹太人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前绝对不会放下武器。

偷袭珍珠港,亚利桑纳号中弹燃烧的景象

在华盛顿,美国没有经过国会辩论就迅速通过了宣战。国会两院一致通过。在签署议案时,罗斯福说盟国在全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了一场协同的战争。“妄图奴役全世界的力量此刻正在朝西半球推进。”这场战争需要对“野蛮和暴虐的力量”进行长期艰苦的反抗。

轴心国的宣传者用漫画的手法诋毁美国,称美国被种族、民族、阶层和宗教信条严重分化;美国社会骄奢淫逸,唯一能激励人们的是无所不能的美元;美国充满了游手好闲的人和装病不干活的人,到处都是富得流油、好吃懒做和自由放纵的人;政客捧着帽子乞求大老板的施舍。

在他们眼中,美国是一个杂乱无序、个人主义盛行、贪图享乐的国家,沉迷于爵士乐、电影、棒球、漫画、赛马和广播喜剧—什么都喜欢,就是不喜欢工作,当然更不会喜欢打仗。美国政府是分裂的,因而国家衰弱,权力由总统、国会和法院分享,政府又经常受到野蛮无礼且毫无节制的媒体的愚弄。美国人地域观念很强,而且闭塞,只关心自己,从不关心世界其他地区;他们绝对不会同意为捍卫英国流一滴血,因为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中,英国人是邪恶的压迫者;美国也不会管苏联这个全世界共产主义的中心以及亚洲的任何地区,那些地方对于美国来说太过遥远,就像是在另一个星系一样。

这样的批评既浅薄又虚妄,只是由一些刻板印象和半真半假的事情拼凑而成的。不过,即使在美国也有与之类似的自我批评。在1941 年的时候,美国显然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轴心国的挑战。美国人不喜欢德国和日本发动的赤裸裸的侵略,大部分美国民众支持罗斯福向受害国家提供弹药和物资的政策。

但是美国参战的提议却非常不受民众支持。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不到两个月的时候,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仅有 17% 的美国民众支持对德开战。人们公开谈论军队中出现大批逃兵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简称为“OHIO”,也就是“Over the hill in October”(意为“10 月逃离战场”)。8 月,参议院对延长和平时期服役时间的法案进行投票,结果是 203 票比 202 票,以 1 票的微弱优势通过。

孤立主义运动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的几个星期实际呈上升趋势,带头者向大批民众宣传说罗斯福正在密谋向轴心国开战。1941 年,罗斯福总统已意识到战争即将到来,但是除了引导美国民众的观念之外,他什么也没法做。他只能等待某种刺激性的事件发生或者是敌国主动挑衅。

偷袭珍珠港,燃烧的西弗吉尼亚号

希特勒将珍珠港事件称为“转折点”,戈培尔则总结说“世界的整体格局很快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他们说得没错,只是事态没有按照他们的本意发展。

1941 年 12 月 7 日以前,美国的产业经济完全处于轴心国的轰炸机和陆军的打击范围之外,这是陷入战争的盟国最大的希望。只有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化,完全转变为生产军需的状态,才能摧毁轴心国。但是美国这个杂乱无序的共和国,如果没有美国民众的支持,就永远无法动员起来,或是实现军事化。

“他们[日本人]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让罗斯福彻底从进退两难的境地中走出来,”为罗斯福撰写演讲稿的舍伍德写道,“而他们恰恰做了这件事,用一种特别挑衅并且特别侮辱人的方式,一下子就使意见不一且迷茫混乱的美国人民变得团结一心、坚定不移。”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是不列颠之战,不是阿拉曼战役,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也不是意大利的覆灭,而是珍珠港事件,它让罗斯福得以去做他需要做的事情,同时也决定了德国和日本的命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