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①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
②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
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13.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4.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4分)
参考答案
9.(5分)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评分参考】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0.(4分)①(2分)D(A.中举;B.列举;C.全;D.任用)
②(2分)C(A.和;B.偕同;C.给;D.随着)
11.(3分)B
12.(3分)C(“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与原文“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不符)
13.(6分)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劝”“阻”“是以”“倍”“死”“亡”各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4.(4分)重用贤能的人,可以治理好国家,使百姓获得安定、富足的生活(2分);可以让普通劳动者有机会得到任用,才华有用武之地(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子墨子说:“如今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长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国家)。但是(他们却)不能使(国家)富足而是使(国家)贫穷,不能使(人口)众多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会)安定而是使(社会)动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贤良的人多,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多;贤良的人少,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少。现在王公大人的紧要事务就是使贤人增多。问:“(既然)这样,那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子墨子说:“想要使自己国家中贤良的人增多,一定要让贤人富有,让他们有尊贵的地位,让他们受到尊敬,让他们得到赞美,这样做之后国家的贤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古代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是:“(人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富有,(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尊贵,(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亲好,(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接近。”因此国家中(原本)富贵(与君主)亲近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能够)倚仗的(只能)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君主能不回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直到边远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宫庭的戍卫人员、都城中的民众、四方边境的百姓听到这个政令,都争相行仁义之事,那么国中贤人就多了。贤人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库充实,百姓富足。
古时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重用有德行的贤人。即使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经商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国中的贤人,给他很高的官位,给他丰厚的俸禄,给他很大的权力。(如果贤人的)官位不高,百姓就会不敬重(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会不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会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禄、权力)这三种东西给贤人,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想要使(治理国家的)事情成功。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付出确定奖赏,衡量功劳来分予禄位。所以为官者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不会永远贫贱,人人都想要成为贤人。
现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却(只)给贤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官位高(却)没有(相应的)俸禄,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么能亲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说:“贪于权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给别人;重视财货的,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政事的权力不交给别人,俸禄不分给别人,天下的贤人怎么会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边来呢?如果贤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边,不贤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边了。王公大人使这些人得到尊位,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那么奖赏一定不会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一定不会落到恶人身上。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所以圣贤君主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重用贤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①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②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且乙:而
C.甲:且乙:则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13.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4.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4分)
参考答案
9.(5分)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评分参考】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0.(4分)①(2分)D(A.中举;B.列举;C.全;D.任用)
②(2分)C(A.和;B.偕同;C.给;D.随着)
11.(3分)B
12.(3分)C(“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与原文“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不符)
13.(6分)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劝”“阻”“是以”“倍”“死”“亡”各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4.(4分)重用贤能的人,可以治理好国家,使百姓获得安定、富足的生活(2分);可以让普通劳动者有机会得到任用,才华有用武之地(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子墨子说:“如今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长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国家)。但是(他们却)不能使(国家)富足而是使(国家)贫穷,不能使(人口)众多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会)安定而是使(社会)动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贤良的人多,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多;贤良的人少,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少。现在王公大人的紧要事务就是使贤人增多。问:“(既然)这样,那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子墨子说:“想要使自己国家中贤良的人增多,一定要让贤人富有,让他们有尊贵的地位,让他们受到尊敬,让他们得到赞美,这样做之后国家的贤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古代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是:“(人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富有,(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尊贵,(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亲好,(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接近。”因此国家中(原本)富贵(与君主)亲近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能够)倚仗的(只能)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君主能不回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直到边远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宫庭的戍卫人员、都城中的民众、四方边境的百姓听到这个政令,都争相行仁义之事,那么国中贤人就多了。贤人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库充实,百姓富足。
古时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重用有德行的贤人。即使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经商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国中的贤人,给他很高的官位,给他丰厚的俸禄,给他很大的权力。(如果贤人的)官位不高,百姓就会不敬重(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会不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会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禄、权力)这三种东西给贤人,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想要使(治理国家的)事情成功。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付出确定奖赏,衡量功劳来分予禄位。所以为官者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不会永远贫贱,人人都想要成为贤人。
现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却(只)给贤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官位高(却)没有(相应的)俸禄,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么能亲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说:“贪于权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给别人;重视财货的,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政事的权力不交给别人,俸禄不分给别人,天下的贤人怎么会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边来呢?如果贤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边,不贤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边了。王公大人使这些人得到尊位,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那么奖赏一定不会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一定不会落到恶人身上。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所以圣贤君主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重用贤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