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报
(清)张之洞
李翰称《通典》之善曰:“不出户、知天下,罕更事、知世变,未从政、达民情。”斯言也,殆为今日中西各报言之也,吾更益以二语曰:寡交游、得切磋。
外国报馆林立,一国多至万馀家。有官报,有民报。官报宣国是,民报达民情。凡国政之得失、各国之交涉、工艺商务之盛衰、军械战船之多少、学术之新理新法,皆具焉。是以一国之内如一家,五洲之人如面语。中国自林文忠公督广时,始求得外国新闻纸而读之,遂知洋情,以后更无有继之者。上海报馆自同治中有之,特所载多市井猥屑之事,于洋报采摭甚略,亦无要语。上海道月有译出西国近事,呈于总署及南北洋大臣,然皆两月以前之事,触时忌者辄削之不书,故有与无等。
乙未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虽论说纯驳不一,要可以扩见闻、长志气,涤怀安之酖毒,破扪龠之瞽论,于是一孔之士、山泽之农,始知有神州;筐箧之吏、烟雾之儒,始知有时局,不可谓非有志四方之男子学问之一助也。
方今外侮日亟,事变日多,军国大计、执政慎密,不敢宣言,然而各国洋报早已播诸五洲,不惟中国之政事也,并东西洋各国之爱恶攻取、深谋诡计,一一宣之简牍,互相攻发,互相驳辨,无从深匿,俾我得以兼听而豫防之,此亦天下之至便也。然而吾谓报之益于人国者,博闻次也,知病上也。昔齐桓公不自知其有疾而死,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大抵一国之利害安危,本国之人蔽于习俗,必不能尽知之,即知之亦不敢尽言之,惟出之邻国,又出之至强之国,故昌言而无忌。我国君臣上下果能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国之福哉?近人阅洋报者,见其诋訾中国不留馀地,比之醉人,比之朽物,议分裂、议争先,类无不拂然怒者,吾谓此何足怒耶?勤攻吾阙者,诸葛之所求;讳疾灭身者,周子之所痛。古云士有诤友,今虽云国有诤邻,不亦可乎?
(节选自《张文襄公选集·劝学篇》)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罕更事、知世变 更:经历
B.于洋报采摭甚略 摭:选取
C.军国大计、执政慎密,不敢宣言 宣言:发表文告
D.俾我得以兼听而豫防之 俾:使
【答案】C.
【解析】宣言:公开表达。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表明“阅报”的益处的一组是(3分)
①要可以扩见闻、长志气 ②互相攻发,互相驳辨 ③军国大计、执政慎密,不敢宣言
④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 ⑤类无不拂然怒者 ⑥国有诤邻,不亦可乎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⑥
【答案】D
【解析】②指的各国报纸内容;③指的是当时舆论形势;⑤指的是阅报者的狭隘的情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述了阅报对于扩张见闻、伸张志气、增长学问、促进新风、革除陋习、强盛国家的益处,是作者维新除弊思想的具体体现。
B.作者在文中比较了同治年间中西报纸的不同,批评上海报纸登载本地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差,肯定了乙未年后各地翻译外国报纸文章的举动。
C.文章运用了正反结合论证的方法,以齐桓公不闻病而死,秦不闻过而亡的历史事实和人需要诤友的古语,论证国需要诤邻的道理,以史鉴今,说服力强。
D.作者认为“方今之世”阅报的主要作用是知道自身的弊端、不足,这种不足国人或是不能全知,或是知而不敢言,从理论高度分析阅报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B项应为批评登载外埠消息、摘译外报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更益以二语曰:寡交游、得切磋。
(2)我国君臣上下果能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国之福哉?
(3)勤攻吾阙者,诸葛之所求;讳疾灭身者,周子之所痛。
【答案】(1)我又拿两句话添上:(即使)交往少,也可以(借此)得以相互研讨。
考点:“益”,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
(2)我国的君臣上下果真能看了它从而心惊动,震惊于它从而改变、行动,(难道)不是中国的福分吗?
考点:“果”、“作”,句意通顺各1分。
(3)不断地指责我们过失的人,是诸葛所渴求的;讳疾忌医因而灭身的人,是周子所痛恨的。
考点:“阙”,判断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
外国报馆林立,一国多至万馀家。有官报,有民报。官报宣国是,民报达民情。凡国政之得失、各国之交涉、工艺商务之盛衰、军械战船之多少、学术之新理新法,皆具焉。是以一国之内如一家,五洲之人如面语。中国自林文忠公督广时,始求得外国新闻纸而读之,遂知洋情,以后更无有继之者。上海报馆自同治中有之,特所载多市井猥屑之事,于洋报采摭甚略,亦无要语。上海道月有译出西国近事,呈于总署及南北洋大臣,然皆两月以前之事,触时忌者辄削之不书,故有与无等。
乙未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虽论说纯驳不一,要可以扩见闻、长志气,涤怀安之酖毒,破扪龠之瞽论,于是一孔之士、山泽之农,始知有神州;筐箧之吏、烟雾之儒,始知有时局,不可谓非有志四方之男子学问之一助也。
方今外侮日亟,事变日多,军国大计、执政慎密,不敢宣言,然而各国洋报早已播诸五洲,不惟中国之政事也,并东西洋各国之爱恶攻取、深谋诡计,一一宣之简牍,互相攻发,互相驳辨,无从深匿,俾我得以兼听而豫防之,此亦天下之至便也。然而吾谓报之益于人国者,博闻次也,知病上也。昔齐桓公不自知其有疾而死,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大抵一国之利害安危,本国之人蔽于习俗,必不能尽知之,即知之亦不敢尽言之,惟出之邻国,又出之至强之国,故昌言而无忌。我国君臣上下果能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国之福哉?近人阅洋报者,见其诋訾中国不留馀地,比之醉人,比之朽物,议分裂、议争先,类无不拂然怒者,吾谓此何足怒耶?勤攻吾阙者,诸葛之所求;讳疾灭身者,周子之所痛。古云士有诤友,今虽云国有诤邻,不亦可乎?
(节选自《张文襄公选集·劝学篇》)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罕更事、知世变
B.于洋报采摭甚略
C.军国大计、执政慎密,不敢宣言
D.俾我得以兼听而豫防之
【答案】C.
【解析】宣言:公开表达。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表明“阅报”的益处的一组是(3分)
①要可以扩见闻、长志气
④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
A.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②指的各国报纸内容;③指的是当时舆论形势;⑤指的是阅报者的狭隘的情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述了阅报对于扩张见闻、伸张志气、增长学问、促进新风、革除陋习、强盛国家的益处,是作者维新除弊思想的具体体现。
B.作者在文中比较了同治年间中西报纸的不同,批评上海报纸登载本地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差,肯定了乙未年后各地翻译外国报纸文章的举动。
C.文章运用了正反结合论证的方法,以齐桓公不闻病而死,秦不闻过而亡的历史事实和人需要诤友的古语,论证国需要诤邻的道理,以史鉴今,说服力强。
D.作者认为“方今之世”阅报的主要作用是知道自身的弊端、不足,这种不足国人或是不能全知,或是知而不敢言,从理论高度分析阅报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B项应为批评登载外埠消息、摘译外报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更益以二语曰:寡交游、得切磋。
(2)我国君臣上下果能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国之福哉?
(3)勤攻吾阙者,诸葛之所求;讳疾灭身者,周子之所痛。
【答案】(1)我又拿两句话添上:(即使)交往少,也可以(借此)得以相互研讨。
考点:“益”,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