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节)
【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 弃:离弃,这里指“离世”
B.故假节于魏王 假:假装
C.堕先王之名者 堕:毁坏
D.臣虽不佞 佞:有才能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使用了齐人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
B.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感到了后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害怕乐毅助赵攻燕,于是燕王遣人责备乐毅。
C.乐毅在回信中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表明自身受燕昭王封赏当之无愧。
D.乐毅在回信中没有直接地批驳燕惠王,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人手,不卑不亢,情辞恳切,最后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同时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疑惧之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5分)
(2)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5分)
参考答案
4.B
5.C
6.A
7.(1)先王过高抬举我,从宾客中将我选拔出来,安排的职位在群臣之上,不与宗族长辈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大意3分,“擢”“谋”每点1分)
(2)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我冒昧地写信答复您,希望您仔细想想吧!(大意3分,“疏远”“报”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只剩三座城没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
惠王后来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并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不负重托,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现在,适逢先王不幸离开人世,我又刚刚即位,结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寡人所以让骑劫代替将军的意思,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于是召请将军回来,暂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误解了我,认为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乐毅派人送去书信回答燕惠王说:我听说贤惠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任意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职随便授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让称职的人干。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君主;能够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再结交朋友,这才是能显身扬名的人。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先王举拔安置人才,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才能亲自到燕国接受考察。先王过高地抬举我,在宾客之中把我选拔出来,安排的官职在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有幸不受处罚,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后就不能半途而废,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后就不可毁弃,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车的强国,收取它们八百年的积蓄。等到离开人世,先王仍不忘发布旨令,向后代宣示遗嘱。执政管事的大臣,凭着先王的旨义并按照法令,谨慎对待王族子孙,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未必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的足迹能远踏楚国郢都。相反,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不以为然,赐死伍子胥,装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可见吴王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的主张对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因而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还企图和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只请大王您三思。”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
B.故假节于魏王
C.堕先王之名者
D.臣虽不佞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使用了齐人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
B.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感到了后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害怕乐毅助赵攻燕,于是燕王遣人责备乐毅。
C.乐毅在回信中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表明自身受燕昭王封赏当之无愧。
D.乐毅在回信中没有直接地批驳燕惠王,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人手,不卑不亢,情辞恳切,最后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同时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疑惧之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5分)
(2)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5分)
参考答案
4.B
5.C
6.A
7.(1)先王过高抬举我,从宾客中将我选拔出来,安排的职位在群臣之上,不与宗族长辈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大意3分,“擢”“谋”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只剩三座城没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
惠王后来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并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不负重托,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现在,适逢先王不幸离开人世,我又刚刚即位,结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寡人所以让骑劫代替将军的意思,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于是召请将军回来,暂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误解了我,认为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乐毅派人送去书信回答燕惠王说:我听说贤惠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任意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职随便授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让称职的人干。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君主;能够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再结交朋友,这才是能显身扬名的人。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先王举拔安置人才,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才能亲自到燕国接受考察。先王过高地抬举我,在宾客之中把我选拔出来,安排的官职在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有幸不受处罚,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后就不能半途而废,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后就不可毁弃,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车的强国,收取它们八百年的积蓄。等到离开人世,先王仍不忘发布旨令,向后代宣示遗嘱。执政管事的大臣,凭着先王的旨义并按照法令,谨慎对待王族子孙,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未必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的足迹能远踏楚国郢都。相反,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不以为然,赐死伍子胥,装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可见吴王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的主张对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因而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还企图和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只请大王您三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