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战役,又称万国之战,是拿破仑战争期间发生的一次关键性军事交战。这场战役发生在拿破仑-波拿巴的部队和欧洲列强的联盟之间,标志着反对法国统治的斗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拿破仑战争是1803年至1815年期间,拿破仑-波拿巴领导下的法国与欧洲各大国之间的一系列冲突。拿破仑的扩张主义野心和他建立的法兰西帝国激起了其他国家的反抗。
随着拿破仑权力的增长,包括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和瑞典在内的欧洲列强组成了一个联盟,目的是对抗法国的统治。该联盟试图恢复欧洲的权力平衡,遏制拿破仑的领土野心。
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在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市附近。这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战役之一,有50多万士兵参加,并在多个战线上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莱比锡城是法国的附庸国莱茵联邦的一个小城(现位于德国)。外线与内线作战,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各有优劣。处于内线的一方能够利用兵力集中和交通线短的优势,各个击破外线之敌。
而外线在战略上处于主动,能以包围的态势,实施多个方向的进攻以歼灭敌军。莱比锡之战正是一场外线对内线的较量。法军主力分布在德累斯顿到维滕堡的易北河两岸。
分成三个军团,分别在乌迪诺、麦克唐纳、圣西尔的指挥下,应对联军施瓦岑贝格指挥的波西米亚军团、布吕歇尔指挥的西里西亚军团、贝尔纳多特指挥的北路军团。
拿破仑惟一的机会就是发挥法军的内线优势,让每一个军团都尽量缠住当面之敌。等拿破仑率领法军主力赶到后,集中兵力力图击破其中一路。
再以各个击破的方式打垮联军另外两个军团。如此一来法军就全盘皆活了。拿破仑需要一场迅速、决定性的胜利才能奠定胜局。然而要想歼灭联军任何一个军团,都非易事。
要歼灭贝尔纳多特的北路军团,意味着联军两个军团会合,丢失法军补给基地德累斯顿的风险。要打击东面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也并非易事。
布吕歇尔滑如泥鳅,只要嗅到一丝拿破仑的味道就会跑的飞快。至于攻打施瓦岑贝格率领的联军主力,也同样面临着丢失德累斯顿的风险,无论进攻哪一路他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毫无疑问,联军三个军团一旦有谁被拿破仑揪住,都将不可避免的惨败。所以,兵多将广的联军充分发挥外线优势,极力避免与拿破仑直接会战。
一旦拿破仑来到前线的风声传来便立刻后撤,令其无机可乘。一旦拿破仑离开,就狠揍拿破仑手下的元帅们。法军在德累斯顿获得了胜利,但拿破仑不在场的其他战线却接连遭到了失败。
首先,受命向波希米亚军团侧后迂回的第一军,在库尔姆附近被联军的优势兵力包围了。该军战斗到八月三十日,由于弹尽粮绝,军长旺达姆率领余部投降,使法军损失一万三千余人。
沙皇的副官布屠林上校曾经说过,库尔姆之战把原已遍布波希米亚谷地的失望气氛一扫而空,整个谷地充满了欢呼的声音。于是,战败的奥军又从失败中振作起来了。
拿破仑从西里西亚返回德累斯顿时,给麦克唐纳留下了七万五千余人的兵力。他一走,麦克唐纳随即按其指示向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团发起进攻,企图将敌军赶回亚沃尔以东去。
布吕歇尔得知拿破仑离去的消息,马上停止撤退,指挥西里西亚军团进行反扑,结果又将法军赶回到了博伯尔河以西。这一仗,麦克唐纳损失了约一万五千人、一百零三门火炮,以及大量的弹药和装备。
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和联军,大约有18.5万名士兵。联军由布吕歇尔将军、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瑞典王子卡尔-菲利普领导,大约有325,000名士兵。
战役开始后,联军对法军阵地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在四天的时间里,几条战线上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见证了命运的转变,双方都经历了战术上的成功和挫折。
尽管最初的抵抗,联军的规模和决心逐渐压倒了法军。拿破仑的部队被击退,被迫撤退。1813年10月19日,莱比锡之战以法军的决定性失败告终。它标志着拿破仑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莱比锡战役的失败大大削弱了拿破仑对欧洲的控制力。人力和资源的损失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军事力量和领土控制。它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了拿破仑的垮台。
联军在莱比锡的胜利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它增强了联军的信心和决心,使他们更有勇气继续对拿破仑作战。这场战役还导致了反法同盟的扩大和更多国家的加入。
莱比锡战役是一个转折点,为后来的反拿破仑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联军追击撤退的法军,与他们展开了进一步的战斗。这些后续战役,包括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最终导致了拿破仑的最终失败,并使他放弃了法国皇帝的身份。
莱比锡战役的失败促使了外交谈判,并重塑了欧洲的政治格局。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旨在重新绘制欧洲地图,并在多年战争后恢复稳定。这场战役的结果影响了战后解决的条件和领土的重新配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