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纳简介
克罗纳,(Richard kroner,1884~197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神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
克罗纳出生于布累斯劳,曾在弗赖堡、德累斯顿、基尔、柏林等地任教。
在1930年召开的国际黑格尔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该联盟的第一任主席。
纳粹党上台后,他于1938年移居英国,1940年移居美国。
1948~1952年在纽约协和神学院讲授宗教哲学,1953年起在坦普尔大学任教。
主要著作有:《康德思想体系》(1914)、《从康德到黑格尔》(1921~1924)、《精神的自我实现》(1928)、《国家的观念和实在》(1930)、《政治的文化哲学论证》(1931)、《想象的宗教职能》(1941)、《信仰第一性》(1943)、《文化和信仰》(1951)、《哲学史上的思索和启示》(1957~1961)、《信仰和思想之间》(1966)、《自由和仁慈》(1969)等。
克罗纳在哲学上原接近新康德主义的弗赖堡学派,是该派的主要代表H.李凯尔特的学生。
同时,他又受生命哲学的反理性主义影响,后来转向新黑格尔主义。
他接受了G.W.F.黑格尔关于精神是统治世界的力量的思想,但与黑格尔强调精神的客观性不同,他强调精神的主观性,把精神的存在当作自我意识的存在。
不过,他又认为人能超越自我的界限,实现有限的自我与无限精神的统一。
克罗纳在谈论辩证法时,认为它在形式上是理性的,在内容上是非理性的。
因为辩证思维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然而辩证思维的对象、内容则是充满着矛盾的生活,而且必然是非理性的。
克罗纳认为,黑格尔作为一个辩证法家之所以在历史上占有杰出地位,就在于他是哲学史上最大的非理性主义者,用理性的概念形式阐述了非理性的生活内容。
克罗纳在谈论认识问题时,把经验科学和哲学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理性的,但不能达到真理;后者能达到真理,但不是理性的,只能是直觉的,即心灵的感受。
克罗纳后期越来越抛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而转向公开的反理性主义和宗教信仰主义。
他排斥理性,宣扬启示,认为存在主义的先驱S.克尔凯郭尔远高于黑格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