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军队以弱胜强扭转战局 玉璧之战战斗经过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南朝主要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主要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时代。玉壁之战就是发生在北朝时期东魏和西魏政权之时的战争。
据史料记载,东魏两次打败西魏,想借着胜利的有利时机,一举消灭西魏政权。公元546年,东魏大将高欢率领二十万大军向西魏前沿阵地玉壁城挺进,想攻下玉壁后,再直捣长安,一举消灭西魏。
玉壁城是北朝时期西魏抵御东魏的军事前沿重镇,由河东行台王思政上表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城周八里,四面并临深谷”,遗址在稷山县城西南六公里的柳沟坡上(今稷山太阳乡白家庄一带。)
玉壁位于峨嵋垣北缘的台地,地处暖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麻,一向民给军需之理想所在。同时,玉壁城北临汾河,西界黄河,东、南为涑水河所环绕,形势突兀,位置险要,进可长驱突击,退可守险无虞,是西魏抵御东魏的军事前沿重镇,是西魏保关中、攻并州、灭东魏的桥头堡,也是西魏插进东魏统治区的一把利刃。对此,东魏高欢鲠骨在喉,定要拔掉这颗阻碍东魏向西扩张的钉子。公元542年和546年,东魏高欢政权两次从玉壁城进犯西魏,挑起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壁大战。
清代学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三十八中称“魏以韦孝宽为并州刺史,守玉壁。”公元542年“十一月,东魏大丞相欢侵魏,围玉壁,不克而还。”546年“东魏高欢悉山东之众伐魏,至玉壁,围而攻之,昼夜不息,魏韦孝宽随机拒之。欢无知如之何,乃使祖珽说之使降。孝宽曰:‘攻者自劳,守者常逸。孝宽,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也’,欢乃解围去……”此事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有较翔实的记载。
当年,高欢率领崤山以东的全部兵马讨伐西魏,日夜不停地进攻玉壁,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随机应变地抵抗东魏的进攻。玉壁城中没有水源,城中的人要从汾河汲水,高欢就派人在汾河上游把水决开,使汾河水远离玉壁城。高欢在玉壁城的南面推起了一座土山,想利用这座土山攻进城里。玉壁城上原来就有两座城楼,韦孝宽让人把木头绑在城楼上接高,让它的高度常常高于东魏堆的土山,以抵御东魏的进攻。高欢见到这种情况,便派人告诉韦孝宽说:“即使你把木头绑在城楼上,使城楼高到天上,我还会凿地洞攻克你。”于是高欢派人掘地,挖了十条地道,又采用术士李业兴的“孤虚法”调集人马,一齐攻进玉壁城的北面。
玉壁城的北面是山高谷深极其险要的地方。韦孝宽叫人挖了一条长长的大沟,以此长沟阻截高欢挖的地道。他调选精兵良将驻守在大沟上面,每当有人穿过地道来到大沟里,士兵们便都能把他们抓住或杀死。韦孝宽又叫人在沟的外面堆积了许多木柴,贮备了一些火种,一旦地道里有敌人,便把柴草塞入地道,把火种投掷进去,一经鼓风吹火,地道里的敌人全部被烧得焦头烂额。高欢又用一种坚固的攻城战车撞击城墙。战车所到之处没有不被摧毁撞坏的,西魏没有一种武器可以抵挡它。韦孝宽便把布匹缝制成一条很大的幔帐,顺着攻城战车的方向张开,因为布是悬在空中的,攻车无法撞坏它。高欢又把松枝和麻杆之类的易燃物品绑在车前的一根长杆上,又在其中灌油,点起火,用来烧毁韦孝宽的幔帐,并且还想烧毁城楼。韦孝宽便让人制造了一种很长的钩刀,并把刀刃磨得很锋利,等火杆快要烧到幔帐时,便用长长的钩刀远远地割断它,附着在火杆上的松枝和麻杆便都纷纷坠地。
至此,高欢又在玉壁城墙下四面八方挖了二十条地道,并在地道中用柱支撑地上的城墙,然后放火烧掉这些木柱,于是城墙便坍塌了。韦孝宽在城墙坍塌的地方竖起一些木栅栏来保卫玉壁城,高欢无法攻进城去。
高欢攻打玉壁城的方法已经用尽,而在城内,韦孝宽抵御的办法还绰绰有余。高欢不知道怎么办好,就派人劝说韦孝宽:“您独自守卫这座孤城,西面又没有救兵,恐怕最终也不能保全它。为什么不投降呢?”韦孝宽回答说:“我的城池坚固无比,士兵和粮食都富富有余,进攻的人是白费辛苦,而守城的人却以逸待劳,我倒是担心你们这么多人有回不去的危险。我韦孝宽是个关西男子汉,一定不会做投降的将军的!”派来的人又对城里的人说:“韦孝宽享受着西魏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士兵和老百姓为什么要跟他一起赴汤蹈火呢?”于是高欢便向城里射支悬赏捉拿韦孝宽的赏文:“凡是能斩杀韦孝宽而投降的人,就拜他为太尉,并且加封他为开国郡公,赏赐匹丝帛。”韦孝宽见到以后,便在赏文的背面提笔写道:“能杀掉高欢的人,才能得到这么多赏金。”
东魏的军队到玉壁城苦苦攻打了五十天,战死以及病死的士兵总共达七万人,全都埋在一个大坟墓里。高欢的智谋用尽了,也未攻下玉壁城,又气又急,因此得了疾病。
相传当年西魏以玉壁为中心,在汾南的峨嵋北缘与汾河平行构筑参差相距十公里的两条防线;东魏则以南阳堡为中心,在汾北构筑与汾河平行相距约五公里的两条防线,这些防线仍留有当年兵争相关地名或古城堡遗址。据学者考证,与玉壁古城遥遥相对的汾河北岸(至今民间仍有“高欢王把守古平陇”的说法)——“古平陇”,即为当年高欢安营扎寨、囤积粮草的军事重地,在古廉城(今稷峰镇下廉和上廉村)还留有一处古战场遗址。
高欢从玉壁城回到东魏之后,他的军队中传言说韦孝宽用定功弩射杀了丞相高欢。高欢听到这些话,勉强坐起来召见权贵们,他让斛律金作了一首《敕勒歌》,自己也跟着乐曲和唱,悲哀之感油然而生,不禁痛哭流涕: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族是生活在现在山西朔州一带的游牧民族,斛律金应该是会用敕勒语唱这首歌的,但因为东魏的达官显贵们大多是鲜卑族人,所以他在玉壁城下改用鲜卑语来演唱。后来,《敕勒歌》又被北齐人翻译成了汉语,传唱到如今。斛律金和高欢都来自北方民族,又是同一故乡人,出生入死、戎马生涯,已度过大半人生,此时此刻,思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可想而知。所以,《敕勒歌》是从斛律金心底涌出的战地之歌,可以说是北方民族将士的共鸣。
最终西魏获了全胜,并由此从弱走强,国力大盛,以西魏为基础建立了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建立了隋,最终平灭北齐、南梁,结束三朝鼎峙。
历史军事 西魏军队以弱胜强扭转战局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南朝主要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主要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时代。玉壁之战就是发生在北朝时期东魏和西魏政权之时的战争。
据史料记载,东魏两次打败西魏,想借着胜利的有利时机,一举消灭西魏政权。公元546年,东魏大将高欢率领二十万大军向西魏前沿阵地玉壁城挺进,想攻下玉壁后,再直捣长安,一举消灭西魏。
玉壁城是北朝时期西魏抵御东魏的军事前沿重镇,由河东行台王思政上表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城周八里,四面并临深谷」,遗址在稷山县城西南六公里的柳沟坡上(今稷山太阳乡白家庄一带。)
玉壁位于峨嵋垣北缘的台地,地处暖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麻,一向民给军需之理想所在。同时,玉壁城北临汾河,西界黄河,东、南为涑水河所环绕,形势突兀,位置险要,进可长驱突击,退可守险无虞,是西魏抵御东魏的军事前沿重镇,是西魏保关中、攻并州、灭东魏的桥头堡,也是西魏插进东魏统治区的一把利刃。对此,东魏高欢鲠骨在喉,定要拔掉这颗阻碍东魏向西扩张的钉子。公元542年和546年,东魏高欢政权两次从玉壁城进犯西魏,挑起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壁大战。
清代学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三十八中称「魏以韦孝宽为并州刺史,守玉壁。」公元542年「十一月,东魏大丞相欢侵魏,围玉壁,不克而还。」546年「东魏高欢悉山东之众伐魏,至玉壁,围而攻之,昼夜不息,魏韦孝宽随机拒之。欢无知如之何,乃使祖珽说之使降。孝宽曰:『攻者自劳,守者常逸。孝宽,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也』,欢乃解围去……」此事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有较翔实的记载。
当年,高欢率领崤山以东的全部兵马讨伐西魏,日夜不停地进攻玉壁,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随机应变地抵抗东魏的进攻。玉壁城中没有水源,城中的人要从汾河汲水,高欢就派人在汾河上游把水决开,使汾河水远离玉壁城。高欢在玉壁城的南面推起了一座土山,想利用这座土山攻进城里。玉壁城上原来就有两座城楼,韦孝宽让人把木头绑在城楼上接高,让它的高度常常高于东魏堆的土山,以抵御东魏的进攻。高欢见到这种情况,便派人告诉韦孝宽说:「即使你把木头绑在城楼上,使城楼高到天上,我还会凿地洞攻克你。」于是高欢派人掘地,挖了十条地道,又采用术士李业兴的「孤虚法」调集人马,一齐攻进玉壁城的北面。
玉壁城的北面是山高谷深极其险要的地方。韦孝宽叫人挖了一条长长的大沟,以此长沟阻截高欢挖的地道。他调选精兵良将驻守在大沟上面,每当有人穿过地道来到大沟里,士兵们便都能把他们抓住或杀死。韦孝宽又叫人在沟的外面堆积了许多木柴,贮备了一些火种,一旦地道里有敌人,便把柴草塞入地道,把火种投掷进去,一经鼓风吹火,地道里的敌人全部被烧得焦头烂额。高欢又用一种坚固的攻城战车撞击城墙。战车所到之处没有不被摧毁撞坏的,西魏没有一种武器可以抵挡它。韦孝宽便把布匹缝制成一条很大的幔帐,顺着攻城战车的方向张开,因为布是悬在空中的,攻车无法撞坏它。高欢又把松枝和麻杆之类的易燃物品绑在车前的一根长杆上,又在其中灌油,点起火,用来烧毁韦孝宽的幔帐,并且还想烧毁城楼。韦孝宽便让人制造了一种很长的钩刀,并把刀刃磨得很锋利,等火杆快要烧到幔帐时,便用长长的钩刀远远地割断它,附着在火杆上的松枝和麻杆便都纷纷坠地。
至此,高欢又在玉壁城墙下四面八方挖了二十条地道,并在地道中用柱支撑地上的城墙,然后放火烧掉这些木柱,于是城墙便坍塌了。韦孝宽在城墙坍塌的地方竖起一些木栅栏来保卫玉壁城,高欢无法攻进城去。
高欢攻打玉壁城的方法已经用尽,而在城内,韦孝宽抵御的办法还绰绰有余。高欢不知道怎么办好,就派人劝说韦孝宽:「您独自守卫这座孤城,西面又没有救兵,恐怕最终也不能保全它。为什么不投降呢?」韦孝宽回答说:「我的城池坚固无比,士兵和粮食都富富有余,进攻的人是白费辛苦,而守城的人却以逸待劳,我倒是担心你们这么多人有回不去的危险。我韦孝宽是个关西男子汉,一定不会做投降的将军的!」派来的人又对城里的人说:「韦孝宽享受着西魏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士兵和老百姓为什么要跟他一起赴汤蹈火呢?」于是高欢便向城里射支悬赏捉拿韦孝宽的赏文:「凡是能斩杀韦孝宽而投降的人,就拜他为太尉,并且加封他为开国郡公,赏赐匹丝帛。」韦孝宽见到以后,便在赏文的背面提笔写道:「能杀掉高欢的人,才能得到这么多赏金。」
东魏的军队到玉壁城苦苦攻打了五十天,战死以及病死的士兵总共达七万人,全都埋在一个大坟墓里。高欢的智谋用尽了,也未攻下玉壁城,又气又急,因此得了疾病。
相传当年西魏以玉壁为中心,在汾南的峨嵋北缘与汾河平行构筑参差相距十公里的两条防线;东魏则以南阳堡为中心,在汾北构筑与汾河平行相距约五公里的两条防线,这些防线仍留有当年兵争相关地名或古城堡遗址。据学者考证,与玉壁古城遥遥相对的汾河北岸(至今民间仍有「高欢王把守古平陇」的说法)——「古平陇」,即为当年高欢安营扎寨、囤积粮草的军事重地,在古廉城(今稷峰镇下廉和上廉村)还留有一处古战场遗址。
高欢从玉壁城回到东魏之后,他的军队中传言说韦孝宽用定功弩射杀了丞相高欢。高欢听到这些话,勉强坐起来召见权贵们,他让斛律金作了一首《敕勒歌》,自己也跟着乐曲和唱,悲哀之感油然而生,不禁痛哭流涕: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族是生活在现在山西朔州一带的游牧民族,斛律金应该是会用敕勒语唱这首歌的,但因为东魏的达官显贵们大多是鲜卑族人,所以他在玉壁城下改用鲜卑语来演唱。后来,《敕勒歌》又被北齐人翻译成了汉语,传唱到如今。斛律金和高欢都来自北方民族,又是同一故乡人,出生入死、戎马生涯,已度过大半人生,此时此刻,思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可想而知。所以,《敕勒歌》是从斛律金心底涌出的战地之歌,可以说是北方民族将士的共鸣。
最终西魏获了全胜,并由此从弱走强,国力大盛,以西魏为基础建立了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建立了隋,最终平灭北齐、南梁,结束三朝鼎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