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真正的纵横家张仪是个怎样的人?_秦国_秦王_公孙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震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西汉)司马迁《史记》

 何为纵?南北为纵。何为横?东西为横。

 起初,纵横代表的只是方位,但在战国时代纵横却代表了一个特有的群体,他们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名曰:纵横家。

 纵横家相传是鬼谷子创立的,他们主要从事的是政治外交,战国时期诸侯并起、各自为政的舞台,让这群人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混乱的诸侯国局势,正是他们纵横捭阖的基础。

 但,其兴也快,其亡也速。

 因为纵横家的智谋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特有的产物,秦朝之后,华夏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几乎再没有意义可言,尤其是汉朝之后,纵横家们已经很难有施展的空间了,虽然偶尔还会出现类似人物,但已无翻江倒海之能。

 说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不少人会想到张仪、苏秦。

 这倒也无可争议,毕竟此二人是纵横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张仪为横,苏秦为纵,一个是让山东诸侯连横亲秦,一个是使山东诸侯合纵抗秦,不少史书(《史记》、《资治通鉴》等)也把此二人描述成无可争议的对手。

 然后,根据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辈分要比张仪晚了近一个时代,这里暂不论,我们本篇也抛开苏秦,单论张仪。

 纵横家张仪只是一个大骗子?不止,他还是经常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

 化解六国合纵联盟的张仪有多损?为秦国效力的大才,他排挤了3位,此事我们还得从公孙衍说起。

 张仪挤走公孙衍。

 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之后,接替秦国大良造的是公孙衍,此人可以说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才,统兵打仗他在行,纵横谋略他出众,可谓是文武全才,秦惠文王也十分重用他,他为秦国大业积极奔走,凭借口舌之利,硬生生地让魏国割让了阴晋之地。

 这块地方,对秦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此地是秦国东进路上的一颗钉子,而公孙衍不费刀枪却帮助秦国给拔出了,秦王大喜过望,还把此地的名字改为了宁秦,意思是让秦国能够安稳得地方。

 此后,公孙衍又把目光瞄向了当初被吴起率领魏武卒攻取的河西之地,于是带兵伐魏,魏国不能敌,就割让了河西之地给秦国以求和平共处,此外魏王还派人重金行贿公孙衍,让其退兵,公孙衍收下这笔不菲的金银珠宝,就建议秦王放下魏国,进攻别的国家。

 但此时张仪去了秦国,立即对秦王阐述了公孙衍的私心,回过神来的秦王立即疏远了公孙衍,公孙衍感觉不妙,不得不离开秦国,去了魏国做了将军,此后公孙衍首倡山东诸侯的合纵攻秦,着实让秦国畏惧了一把,幸好张仪嘴皮子也够硬,硬生生地化解了这次危机。

 张仪中伤陈轸。

 公孙衍被挤走之后,另一个叫陈轸的纵横家又在秦国冒头了,同为谋士,又为一个主子做事,自然免不了争夺秦王的宠爱,看着秦王经常询问陈轸的意见,这让张仪很是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想办法治一治陈轸。

 于是张仪在背地里对秦王说,陈轸有离开秦国,转去投靠楚国的打算,他积极奔走于楚国也是为自己谋划,大王要小心为妙啊。

 秦王听到张仪的言论,很是生气,于是叫来陈轸询问此事是否为真,陈轸听到秦王询问,就知道是张仪在背后捣鬼,于是就对秦王大大方方的自己确实要投靠楚国。

 秦王被陈轸的话说的一愣一愣的,就问为何要这么做,陈轸就对秦王讲了伍子胥的故事,说天下的君主都想得到忠臣,自己正是因为忠于秦国,楚国才会想重用自己,这让秦王恍然大悟,但秦王最终还是让张仪做了宰相,陈轸自知在秦国的日子不会好过,真去投靠了楚国。

 张仪暗害樗里疾。

 排挤了两位来秦务工的外来户,张仪在秦国如日中天,但又出现了一个人,让张仪很看不惯,此人却不同于公孙衍和陈轸,因为他是正儿八经秦国王族之人,秦惠文王的弟弟,嬴疾,又称樗里疾。

 此人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主,江湖人送外号“智囊”,搞外交十分有手段,并且领兵打仗也有一手,可以说是秦国王室中的佼佼者,但就是这样一个背景深厚的人,张仪也敢暗害,因为此人威胁了张仪的地位。

 张仪害人那是一个不动声色,他先提高樗里疾在秦国的地位,然后再让秦王派樗里疾出使楚国,并且暗中请楚王向秦王请求让樗里疾担任楚国丞相。

 不明就里的楚王,鉴于秦国强大的实力,还真这样做了,于是张仪趁机对秦王说,万万不可答应楚王的要求,不然樗里疾就会把秦国出卖给楚国了,这让秦王十分生气,结果樗里疾只能从楚国逃跑了,后来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把张仪给逼走了,樗里疾再次登上秦国舞台发光发亮,为秦国强大立下汗马功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