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西汉政治家_封高平侯)_的人_掌管_皇帝

魏相简介

魏相(?—前59年4月20日),字弱翁,济阴郡定陶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西汉政治家。魏相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谏大夫、河南太守等职。他治郡有方,深得民心。汉宣帝即位后,征魏相为大司农,后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在任相期间,他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他与丙吉同心辅政,使君臣交泰,人民安乐。神爵三年(前59年),魏相去世,获谥“宪”。

魏相资料

所处时代西汉出生地:济阴郡定陶县

去世日期:前59年4月20日

谥号:宪

民族族群:汉人

人物生平

惩治豪强

364次播放

01:56

县令怒斩御史大夫门客,一举成名后被多次提拔,死后皇帝为其守灵

魏相早年就研究《易经》,曾为郡中的卒史,后被举为贤良,因在对策之中得高第而被汉昭帝任为茂陵县令。某日,一位桑弘羊的门客,冒充御史,住进茂陵传舍,而且态度蛮横,以县丞的迟拜见为由,捆绑县丞;魏相疑其有奸,将其收捕立案,查实确系冒充,即按律处以死刑。一时县中震动,治安大定。事后魏相被升为河南太守。一上任即禁奸邪,整顿吏治,直令豪强畏惧、百姓称快。

因祸得福

丞相田千秋死后,其子任雒阳的武库令,见魏相治郡严厉,担心时间长了会受罪责,就自已辞去了官职。魏相派手下的使掾追赶想喊他回来,终于不肯回来。魏相自己遗憾地说:“大将军听到这个长官辞职,一定会认为我因为丞相死后而不能礼遇他的儿子。也会使那些当世的权贵们责备我,危险啊!”

车千秋的儿子往西到了长安,大将军霍光果然因此责备魏相说:“幼君刚刚继位,认为函谷关是保卫京师的坚固之地,兵器库是精兵聚集的地方,所以任命丞相的弟弟做函谷关都尉,任命他的儿子做武库令。现在河南太守不深切考虑国家大计,只是看到丞相死了就斥逐他的儿子,这是多么浅薄的举动啊!”

后来,有人告魏相滥杀无罪的人,此事下到了主管官署。河南的卒戍中任都官的有二三千人,阻拦霍光,自言愿意多在军队服役一年来赎河南太守的罪。河南的老弱者有万余人守着函谷关想要进去给汉昭帝上书,函谷关的官吏把这件事报告了上级。霍光因为武库长官辞职的事,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魏相在监狱关了很久过了冬天,正巧赶上大赦才出狱。又有朝廷的诏令让魏相去做茂陵县令,后来又迁为扬州刺史。

朝廷考查郡国的国相们,多数被贬谪过。魏相与光禄大夫丙吉素来交好,丙吉在给魏相的信中说:“朝廷已经非常了解的成绩与行为,将要起用您。愿您慎重行事自我尊重,修养自身的才能。”魏相认为丙吉的话很对,因而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任刺史两年后,被朝廷征召为谏大夫(

即谏议大夫

),又转为河南郡太守。

封侯拜相

元平元年(前74年),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征召魏相进入朝廷,担任大司农,掌管中央财政,后来又迁为御史大夫。四年后,长期把持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去世,宣帝思其功德,以其子霍禹为右将军,任其侄乐平侯霍山领尚书事,其弟兄、女婿也各掌要职,还允许霍光的夫人霍显及诸女出入宫禁。

魏相担心霍氏的势力骄奢放纵,如若发展下去,恐怕难于控制,于是通过平恩侯许伯向宣帝上书,说:“《春秋》讥讽世世为卿相的人,憎恶宋三代人都做大夫,到鲁季孙的专权当道,都曾使国家处于危难祸乱。从武帝后元年间以来,王室子弟能得到俸禄,国家的政事却要由冢宰来决定。现在霍光死了,他的儿子又做了大将军,他哥哥的儿子做尚书,掌握政要,他家的兄弟女婿们掌有兵权,很有权势。霍光的夫人显和他们家的女眷都在长信宫有名籍,可以自由出入,有的夜裹从禁门出入,骄横奢侈,放纵不羁,恐怕将来会慢慢的无法驾驭控制了。应该想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打消他们的阴谋,来强固大汉万世的基业,也使功臣霍光的声名得以保全。”另外按过去的规定凡上书给皇帝的人都要把奏书写成二份,其中一份为副本,掌领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开阅副本,如果奏书的内容不当,就搁置起来不上报宣帝。魏相又通过许伯抽去了副本,以免被霍氏的人阻挡下来。

宣帝看了奏疏后,幡然醒悟,听从其建议,任魏相为给事中,削夺了霍氏一门的兵权。不久,霍家因谋杀许皇后之事,被罢黜三个侯的爵位,霍氏子弟都被调到地方去当官。

地节四年(前66年),宣帝提拔魏相为丞相,封为高平侯。霍氏对魏相又恨又惧,密谋伪造太后之令,先捕杀魏相,再废宣帝;其密谋败露后,霍云、霍山等自杀,霍显及霍禹等被诛。宣帝亲政后,励精图治。魏相则总领朝政,悉心辅佐,非常符合宣帝的心意。

反对出兵

元康年间,匈奴派兵围攻汉朝在车师国的屯田部队,多次进攻都失败。车师的屯田部队打得极其艰苦,形势十分严峻。宣帝知道后,和后将军赵充国等人商议,打算趁匈奴已经衰弱的时候,派兵攻打匈奴右地,使其不敢再骚扰西域。魏相向宣帝上书劝谏说:“臣听说,拯救危乱,诛除凶暴,称之为‘义兵’,仁义之师所向无敌;敌人来攻击你,不得已而反击,称之为‘应兵’,抗击侵略的军队定能战胜;在小事上争胜斗狠不能克制一时的愤怒,称之为‘忿兵’,争气斗忿的军队会失败;认为别人的土地货宝有利可图的,称之为‘贪兵’,贪婪的军队一定会被击败;凭借国家面积很大,以人口众多相夸耀,因而想在敌人那里表现自己的威风的,称之为‘骄兵’,骄傲的军队会被消灭:这五个方面不仅是由人事决定的,也是天道决定的。不久前匈奴曾经向我们表示了善意,抓到汉族的人总是好好的送回来,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虽然这次他们争夺我们屯田的车师城,也不必太放在心上。现在我说各位将军想起兵攻入匈奴境内,臣我愚蠢,不知道这样的军队该叫什么名称。现在边境上的州郡十分贫穷,父亲和儿子共同穿一件棉袄,靠吃野草、野果充饥,经常担心会活不下去,再也经不起战事的折腾。‘战事过后,一定会有灾年’,”说的就是人民会有愁苦怨气,会破坏阴阳之间的平和。即使出兵得胜,也还会有后患,恐怕灾难变故就会降临。现在州郡的太守、封国的国相大多不得其人,风俗浅薄,风雨不调。考察近年的统计,子杀父,弟杀兄、妻杀夫的,共有二百二十二人,愚蠢的臣子我认为这决不是小变故。现在您身边的大臣不以此为忧,却想派兵攻打边远的少数民族来报不足挂齿的小仇,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于须臾而在于宫墙之内啊。’宣帝听从了魏相的意见,便没有出兵。

陈疏国策

魏相通晓《易经》,有正宗的师法,喜欢观看汉朝旧事和大臣对答机宜的奏章,认为现在与过去制度不同,现在只是要奉行过去的方法制度罢了。因此他多次条陈汉朝建国以来处理事情的妥善方法,以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人的言论,奏请汉宣帝予以施行,说:“臣听说上有圣明的君主,下有贤臣辅弼,那样君主才会安乐无忧而百姓和睦欢畅。臣有幸在朝中做了丞相,却不能遵从祖先圣明的制度,广泛地教化人民,治理好天下,来昭示皇帝的圣明与仁德。致使百姓中许多人背弃农耕之本,去从事商贾末事,有些百姓面有饥寒之色,使陛下担忧,臣魏相我罪该万死,臣我智慧能力不高,不能明察国家大政,提出当前适宜的方法,思考人们做事的动机与目的,没能完全想明白。我私下裹怀着尊敬的心情观看以前的记载,了解到先帝是多么圣明仁义,恩德深厚。先皇帝为治理好天下辛勤劳苦,关心百姓,为水旱灾祸而忧虑,对贫穷、饥饿的百姓开仓发放赈济粮;派遣任谏职的大夫、博士巡行天下,观察风俗的好坏,选择举荐贤良人士,平反冤案,办这些事的官员来来往往,不绝于路途。节省诸项用度,减轻租赋,开放山林湖泽让百姓渔猎,禁止用粮食喂马、用粮食酿酒和私人屯积居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周济困乏的人,安抚百姓,便利百姓的方法十分完备。臣魏相不能一一表述出来,冒死罪把先帝处理旧事的诏书共二十三件事项上奏给您。臣我考查先王之法的结果是一定要以农业为本,重视积聚粮食,量入为出以备凶灾之年,国家没有六年的积聚。就叫做危急状况。武帝元鼎二年,平原郡、渤海郡、太山郡、束郡都遭了灾,老百姓饿死在逃荒的路途上。二千石官员不能提前考虑到会发生这样的灾难,才到了这种境地,幸亏皇帝发布诏书,命令予以救济,老百姓才得了活路。今年年景不好,谷价猛涨,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还确缺衣少食的人,到了春天的时候,恐怕更加厉害,没有多少可以用来做救济的粮食。西羌也还没有平定,军队还在外征伐,战乱频仍,臣我十分担心,希望陛下早些考虑应急的措施。望陛下爱护百姓,遵从先帝仁德的故事,来安抚百姓。”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建议,并予以施行。

魏相又多次选取《易阴阳》和《明堂月令》裹的章节上奏给宣帝,说:“臣侥幸在朝为官,没有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职责,没能广泛地教化人民。阴阳之气没能调和,灾难祸害不断,罪过在我们这些大臣。臣听《易》上说:‘天地按自然规律运动,所以太阳与月亮不互相经过,四季没有差错;圣明的君主按事物规律行事,所以赏罚分明,百姓敬服。天地间万物的变化,是由阴、阳交互作用而产生的;阴阳之分别,是以太阳为起始。有了冬夏四季,便有了八方之风的次序,万物的特性得以形成,各自有各自固定的职守,不能互相侵犯。东方的神叫太吴,驾驭着《震》拿着规掌管春天;南方的神叫炎帝,驾驭着《离》拿着衡掌管夏天;西方的神叫少吴,驾驭着《兑》拿着矩掌管秋天;北方的神叫颛顼,驾驭着《坎》拿着权掌管冬天;中央的神叫黄帝,驾驭着《坤》、《艮》拿着绳子掌管大地。这五个神所掌管的,都有各自的时令。坐在东方卦位上的神不能统治西方,南方卦位上的神不可以治理北方。春天到了,《兑》位上的司秋之神去统治就会闸饥荒,秋天到了《震》位上的司春之神去治理就会华而不实;冬天到了,《离》位上的司夏之神去管理天地之气就会泄露;夏天到了《坎》位上的司冬之神去管理就会下雹子。圣明的君主谨慎地遵从上天的旨意,慎重地爱护百姓,所以才让禀性平和仁义的官员去执掌四时节令之事,按节气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事。君主按天道规律行动止息,顺从阴阳和调之道,那样才会日光月明,刮风下雨都按时令节气,冷热均匀适度。造三方面顺当了,才能免除自然灾害,五谷丰登,丝麻成熟,草木茂盛,鸟兽繁衍;百姓才能免除灾病,衣食丰足。如果能够这样,才会国君尊严,人民喜悦,上下不互相埋怨,政治教化顺利,礼让仁义可以兴盛。刮风下雨不按时令,就会毁坏庄稼;农业毁坏了,人民就会饥寒交迫;人民忍饥挨饿,就会不顾廉耻,这是强盗小偷祸乱产生的根源。愚臣认为阴阳之道是国家大事的根本,是百姓命脉所系,从古以来贤人君子没有不遵从它的。皇帝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认真遵从自然天地法则,并借鉴先贤先圣的经验。记载高皇帝言行的《天子所服第八》上面说: ‘大谒者臣襄章在长乐宫接受诏书,高皇帝说:‘命令大臣们讨论皇帝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来安定治理天下。’丞相萧何、御史大夫周昌和将军王陵、太子太傅叔孙通等大臣商议说:‘春夏秋冬皇帝该穿的衣服,应当效法天地的礼数,其中体现出入和。所以上从天子王侯和有封地的国君,下到亿万百姓,如果能效法天地,顺应四季的变化,来治理国家,才会避免祸殃,得终天年,这是奉养宗庙安定天下的重大礼制,臣请求皇帝效法它。中谒者赵尧掌管皇帝春天的活动,李舜掌管夏天的,儿汤掌管秋天的,贡禹掌管冬天的,四个人分别掌管一个季节。’大谒者襄章奏请皇帝,高皇帝下诏说:‘可以。’孝文皇帝的时候,在二月份向天下布施恩惠,赏赐孝顺的人、努力耕田的人以及疲病的士兵,祭祀为国事死难的人,做这些事的时间十分不合时令节气。御史大夫晁错当时做太子家令,向孝文皇帝上书说明这些。臣恭敬地思考陛下您对百姓臣下恩泽十分深厚,灾难却不停止,臣私下认为恐怕是您的诏令有不合时令节气的。希望陛下您挑选明了经义、熟知阴阳之道的大臣四个人,分别掌管一个季节的事情,时令到了就明确上报自己掌管的皇帝应该做的政务,来顺应阴阳之道,那可是天下人的大幸啊!”魏相多次上书,陈说该做的事情,宣帝采纳并施行了他的建议。

病逝任上

魏相命令掾史查访各郡国的事务以及从家里休沐回到官府,就禀报各处的异闻奇事,有时有反叛的贼寇和自然灾害变故,郡守不上报,魏相总是向宣帝上奏说明情况。当时丙吉任御史大夫,与魏相同心辅佐汉宣帝,宣帝十分看重他们。魏相性情严峻刚毅,不如丙吉宽和。

魏相执政九年后,于神爵三年三月丙辰日(公元前59年4月20日)去世,朝廷追谥他为宪侯。

家族成员

儿子

:魏弘,在魏相去世后承袭了爵位,甘露年中因犯罪被削爵为关内侯。

史书记载

《汉书· 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人物评价

班固:古之制名,必繇象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故经谓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是故君臣相配,古今常道,自然之势也。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海内兴于礼让。览其行事,岂虚乎哉!

李德裕:魏相、薛广德持重守正,弼谐尽忠,可谓得宰相体矣。

洪迈:汉唐八相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姚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但以严禁恶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明皇用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时,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干曜、王唆、字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唯杜暹、李元纮为贤,亦清介龊龊自守者。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解缙:汉朝好宰相,以前数萧何、曹参、以后,只数魏相、丙吉。

曾铣:赵充国屯湟中,汉宣帝主之于始,而魏相卒成其终。

有关成语

•奉行故事

意为遵照办理,按老规矩办事。

人物关系

魏弘

儿子

相关合集

中国古代谥号为“宪”的历史人物

共26个词条

358阅读

武元庆

武则天大哥

江淹

南朝时期的政治家

于惟谦

于惟谦,唐朝官员,唐中宗年间短暂拜相。

麒麟阁十一功臣

共11个词条

9196阅读

霍光

西汉政治家

张安世

西汉大臣

韩增

西汉大司马、车骑将军

秦汉时期的丞相

共57个词条

4497阅读

樗里疾

战国时期历史人物

甘茂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楼缓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大臣

相关视频

364次播放

01:56

县令怒斩御史大夫门客,一举成名后被多次提拔,死后皇帝为其守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