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简介
李邕(汉语拼音:lǐ yōng),(汉语拼音:Li Yong;678~747),唐朝诗人,书法家。
字泰和,广陵江都人,兰台郎善之子。
长安中,李峤、张廷珪荐其词高行直,拜左拾遗。
宋璟劾奏二张,邕于天后前抗言助之。
开元初,历殿中侍御史,执政忌其才,频被贬斥。
后为北海太守,李林甫傅以罪,杖杀之。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金帛往求其文,馈遗至巨万。
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其比。
尝撰《六公咏》,杜甫《八哀诗》所谓“朗咏六公篇,忧来发蒙蔽”是也。
今不传,存诗四首。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首。
他工文,尤长碑颂。
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
其书豪挺、拗峭,结体茂密。
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
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
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
”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
《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
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
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
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
”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
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
”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
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
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
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
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
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
李邕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又称《云麾将军碑》。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陕西蒲城县,。
《金石萃编》记载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
字共三十行,满行七十字,原拓本藏日本三井美术纪念馆。
此碑用笔瘦劲,方圆兼备,字体略呈斜势,而不失庄严,奇险中更见其稳健。
这种豪爽雄健之气是东晋二王以来的行书所没有表现出来的。
他的另一代表作《麓山寺碑》碑高272厘米,宽133厘米。
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13字,碑额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长沙岳麓书院。
今有宋拓本传世,此碑是最能体现李邕成熟的行书风格的代表作。
古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缙云三帖》中语)的说法,这是唐代书法家中惟一一位让后人将其与书圣王羲之比肩并立的人物。
所谓“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这一类行书的风格特征。
如果说《李思训碑》于豪爽雄健之气中尚透出一股风流潇洒之气;那么,《麓山寺碑》则可说是雄放苍老,稳健奇崛。
这种风格的形成,得之于他对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更在于他有大胆创新的精神。
他将二王一派行书的灵秀与北碑的方正庄严巧妙地糅合起来,吸收南帖的灵活多变,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却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广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时,或者是不自觉地将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之中。
董其昌以“北海如象”来比喻李邕书法的力度,亦可谓形象传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