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僧繇(南朝梁画家_曾任吴兴太守)_天竺_凹凸_绘画

张僧繇简介

张僧繇(汉语拼音:Zhang Sengyao),南朝梁画家。

吴中(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生卒年不详。

曾任武陵王国侍郎、直秘书阁知画事、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

擅佛道、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亦长于绘制壁画。

其人物肖像描绘准确、生动,“对之如面”。

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其画手法简练,创佛教艺术中的疏体,人称张家样。

又用天竺(今印度)传入的凹凸画法创作壁画,所绘物象有立体感。

无作品传世。

张僧繇以善画释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

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绘制了大量壁画,并曾奉命给当时各国诸王绘制肖像,能收到“对之如面”的效果。

有关他“画龙点睛”的传说家喻户晓。

张僧繇的绘画创作,在技法上曾将晋代女书法家卫铄《笔阵图》中的书法用笔方法融入绘画,使其更富于表现力。

他的艺术手法简练,富于变化,思若泉涌,取资天造。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与唐代的吴道子一同被后世推为疏体的代表,与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密体各擅千秋之誉。

他同时又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艺术的表现手法,据记载,他曾在建康(今南京)一乘寺用天竺(今印度)传入的晕染法创作壁画,所绘物象,远观具有凹凸的立体感,近视则平,因此一乘寺又被人称为凹凸寺。

张僧繇于佛像人物用功最深,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画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能从被画对象的特定身份、时代、民族等方面着眼,成功地画出各自不同的形象特征和风貌。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后人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并列为六朝三大家

张僧繇于佛像人物用功最深,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张家样。

他画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能从被画对象的特定身份、时代民族等方面着眼,成功地画出其各自不同的形象特征和风貌。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后人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并列为六朝三大家。

张僧繇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

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

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

亦精肖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

他曾在建康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古印度)画法以朱色及青绿色画“凸凹花”,有立体感。

姚最《续画品录》中说:“善图塔庙,超越群工。

”张彦远家曾藏有张僧繇的《定光如来像》,并亲眼看到过他的《维摩诘》、《菩萨》等作品。

张僧繇生平勤奋,《续画品录》说他“俾昼作夜,未曾厌怠,惟公及私,手不释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

”足见他业精于勤的可贵精神。

在色彩上,吸取了外来影响。

据《建康实录》所载:“一乘寺,梁邵陵王纶造,寺门遗画凸凹花,称张僧繇手迹。

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

”据传他又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而艳”。

张怀瓘评语“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张僧繇的“疏体”画法,至隋唐而兴盛起来。

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东晋顾桤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

张僧繇所画佛像“面短而艳”的“张家样”式,是与其他人物画大家进行区分的明显标志。

在此以前张怀瓘就认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得其肉”即指僧繇之画,人物形体丰腴美艳,这种形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转变密切相关。

“张家样”对后世影响很大,梁以后,张的风格成为二百多年间的主流画风。

张僧繇的绘画真迹,已无从探知。

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倒还流传在世(在日本)。

不过从画面上看。

张僧繇的画貌并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或许是因为临摹者未能得其真迹拓写所致。

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