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中国剧作家_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_解放战争_剧作_创作

胡可简介

胡可(1921–02–28~ 2019–12–4),中国剧作家。

满族。

生于山东益都(今青州)。

少年时代肄业于山东省立第十中学(益都)和第一中学(济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加入北平郊区的抗日游击队,同年到晋察冀边区参加八路军,曾在军区的“抗敌剧社”做文艺宣传工作。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石家庄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主席等职。

曾被选为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胡可在中学时代爱好戏剧。

16岁参加革命后,同部队指战员和农民群众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创作了揭露日军细菌战罪行的多幕儿童剧《清明节》(1942),根据拥军模范的真实事迹编写的多幕话剧《戎冠秀》(1944),以及独幕话剧《枪》(1945)和《喜相逢》(1947)。

写于1949年的《战斗里成长》是其代表作。

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反映革命军队生活的剧作《英雄的阵地》(1951)和《战线南移》(1953)。

前者表现解放战争时期某部钢铁营抗击敌人两个团的进攻,指战员们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后者以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的一次反击战为背景,真实地展现了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剧中苗逢春等几个人物的形象都较鲜明,是反映志愿军生活的一部成功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1959年创作的《槐树庄》是他影响较大的作品。

剧本反映了华北农村从土地改革到集体化的10年历程,虽然某些情节和人物描写带有当时政治生活弊端的痕迹,但总体上仍真实地表现出中国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以及农村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尤其是主人公郭大娘的形象塑造,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是中国农村妇女新的典型,在话剧创作中尚不多见。

胡可的剧作《战斗里成长》、《槐树庄》都曾被拍摄成同名电影。

出版的剧本集有《战斗集》(1959、1979)、《胡可剧作选》(1996)。

另有文集《习剧笔记》(1962)、《胡可论剧》(1985)等出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