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民(中国秦腔演员_工闺阁花旦)_秦腔_颐和园_易俗

王天民简介

王天民(1914~1972),中国秦腔演员,工闺阁花旦。

名天贵,字子纯。

陕西岐山人。

10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受业于党甘亭、陈雨农,专工闺门旦和花旦。

1926年出科登台便崭露头角。

后到北京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名家的赞赏和指导。

他唱念俱佳,尤以做功见长,无论饰演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一颦一笑,都恰到好处,有“西京梅兰芳”之称。

为人纯朴正直,扶危济贫,热心公益事业,深受同行爱戴。

代表剧目有《柜中缘》、《葬花》、《颐和园》、《蝴蝶杯》等。


王天民原籍陕西岐山,生于陕西咸宁东羊市(今属西安市碑林区)。

1924年考入陕西易俗社,初习小生,后工旦角。

初出台演《柜中缘》获得成功,12岁即成为易俗社的“台柱子”。

他在闺阁技艺上造诣至深,观众赞誉为“西京梅兰芳”。

王的成长,首先得益于秦腔名旦党甘亭、陈雨农。

他初入易俗社,就以党、陈为师。

在党、陈的教育和指导下,他的闺阁旦表演既继承了秦腔艺术的传统技巧,又吸收了姐妹剧种艺术的特长,加上他自己的努力,几年功夫就出类拔萃,不仅在传统艺术上有所创新,更在时装戏(文明戏)的表演上有空前的创造。

1932年赴北平演出《颐和园》和《赛金花》。

时住北平的赛金花看了他扮演的“赛金花”,除了对《颐和园》剧本写她和瓦西里相遇认为有些“粉气”外,对王以男饰女、不损女性,丰资丽质又恰到好处的表演赞不绝口。

当年的天津《大公报》就此事报道说:易俗社演《赛金花》,赛金花看《赛金花》,真赛金花对假赛金花的表演各节,大体认为满意。

王的成就,还赖于大师指点。

1932年和1937年他两度赴北平演出,程砚秋、尚小云等京剧大师不仅观看他在舞台上的表演,还分别把他请到家里传授技艺,并在服装、化妆上给予指导,使王深受教益。

可以说,秦腔旦角化妆的改进自王天民始,王天民的表演艺术亦由此升华。

这期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曾将他的《杨贵妃》《得意郎君》等灌成唱片。

王是爱国艺人,时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1937年春夏之交,王先随团到北平演出慰劳驻平津的第二十九军将士;回陕后又在西安连台演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和《颐和园》等反帝爱国戏,激发人们的抗日斗志,颇受各界同胞的欢迎。

王通过秦腔戏塑造的一个个人物,无论古代的和近代的,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他饰演《蝴蝶杯》中的卢凤英,《柜中缘》中的许翠莲,《杨贵妃》中的杨玉环,《淝水之战》中的谢道韫,《夺锦楼》中的钱瑶英,《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颐和园》中的赛金花,《三知己》中的王素云,《盗虎符》中的平原君夫人,《宫锦袍》中的李鸿章女儿,《还我河山》中的梁红玉、岳夫人等。

这些人物或端庄持重,雍容雅致;或轻盈浮荡,娇巧玲珑;或气壮山河,威武凛然;或工雕细腻,悱恻缠绵;都各具特性,惟妙惟肖。

他的唱腔珠圆玉润,行腔自若。

王绍献在《秦腔记闻》中,对王天民有“鹂声谷鸣,裂帛清脆”之赞。

他在表演上严谨规范,入情入理,尤其感人的是他的“哭”“笑”技巧。

他在《入洞房》一剧中,几次人物心绪变化不同的“媚笑”“喜笑”“痴笑”“怒笑”,依照剧情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0世纪30年代《新秦日报》举办“菊部春秋”,广泛评选秦腔旦行优秀,王名列榜首魁元,并得“天香院主”之美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的艺术才能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了他很高的政治待遇,先后担任西北文协和西安市文联委员、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担任评奖委员会委员,并和王瑶卿、梅兰芳、周信芳等同获荣誉奖。

1953年又受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委派,与马健翎、杨公愚、常香玉等赴京参加全国戏剧改革座谈会,就地方戏剧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发表了意见。

以后的十多年,他带病为戏曲界做示范性演出,悉心指导后起之秀萧若兰、张咏华、全巧民等成长。

在他病倒以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派人把他接到北京,聘请京城名医为其诊治。

然病未痊愈又遇“文化大革命”的折磨,1972年10月8日离开人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