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郭子仪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从寿福来说,郭子仪活到了85岁,在人均寿命不超过35岁的古代,是相当罕见;
从富福来说,郭子仪家中“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他经常在家中举办各种奢华的宴会,甚至一次宴会的花费都能高达几十万钱;
从安乐之福来说,郭子仪战功赫赫,再造大唐,备受君王、同僚、百姓甚至回纥、吐蕃等胡人的爱戴;
从子孙福来说,郭子仪五世同堂,有八子七婿。儿子皆娶公主,女儿下嫁之人皆为出将入相的人杰;
而在所有福气中,最难的就是“考终命”,也就是善终。历朝历代,成就大事业的人杰并不少见。但要说善终,却寥寥无几,毕竟功高如韩信,也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但是郭子仪却做到了“功高盖主而上不疑”,这是相当难得的。
那么再造大唐、功高盖世的郭子仪,是如何做到君主不猜忌、同僚不妒忌的呢?答案很简单,那便是“自污”之道。
只要是人,就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自己的名声。因此,越是知名、位高权重之人,就越注重维护自己的名声。但是郭子仪,却是个大大的反例。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是郭子仪却反其道而行之,喜好奢侈,讲究排场。家中的仓库,堆满了珍宝和粮食,府内奴仆数以千计,人人都穿绫罗绸缎。同时,郭子仪还喜爱开宴会,每次都要花数十万钱。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坐怀不乱、节制性欲是一种美德。然而郭子仪即使到了晚年,仍对女人有着“浓烈”兴趣。根据史料记载,郭子仪即使年过80,身边仍然妻妾成群。平常会客时,这些妻妾总要站在身边作陪。可以说,郭子仪就像个为老不尊的色老头。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维护自家祖坟是孝道的起码要求。若有人挖自己祖坟,理应和他不共戴天。但是郭子仪却不同,当他的政敌鱼朝恩挖了自家祖坟后,不仅不恼火,反而和他称兄道弟。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正人君子必须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但是郭子仪却不同。当属下、同事犯了错误,只要不是重大政治错误,郭子仪从来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
对于郭子仪的这些“不德”行为,当时就有很多人表示非议。因此他手下的幕僚曾经劝他,要爱护自己的名声。如今藩镇割据、四夷交侵,不如屏退妻妾,将财产捐给朝廷作为军费。然而郭子仪却笑着说:
“若如此,陛下一定会认为我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
事实上,郭子仪早就看透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君主并不害怕朝廷郭子仪贪财,相反他们更害怕郭子仪贪名。在专制社会,只有一个人能够神圣无法侵犯,那就是“皇帝”,只有皇帝才是没有污点的。对于无权力、无势力、无功劳的正人君子,皇帝尚可将之竖为典型,大加表彰;但若大权在握的权臣名将追求名声,做“道德完人”,君主们往往会异常警惕。因此,历史上的名臣宿将,往往会以各种手段自污。
战国时期,王翦领60万大军伐楚。临行前,却表现出非常贪婪的样子,三番五次向秦始皇索要田宅。西汉名臣萧何,本是一个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良相。但面对刘邦的屠刀,他也昧着良心,大肆贪占百姓的田宅。
因此,君主乐于看到臣子的贪婪,只有纵情享乐,五毒俱全,才可以让皇帝高枕无忧,睡得踏实。只有臣子们出了丑,皇帝们才会高兴。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郭子仪才会不惜损害名声,大玩自污的“行为艺术”。
郭子仪的自污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甚至鼓励百姓们取笑自己。在长安,朝廷为郭子仪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汾阳王府,此府富丽堂皇、曲径通幽,豪华程度仅次于皇宫。然而郭子仪却对门卫下令:“以后我们家大门永远不许关,如果谁想进来参观,就让他们进来。”就这样,汾阳王府每天门户大开,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走卒贩夫,都能进入王府看热闹,活像个大公园。
一次,属下向郭子仪传达消息,正好撞见郭子仪亲自打水,帮夫人和女儿洗漱。堂堂汾阳王,竟然做奴仆才干的事。一时间,郭子仪成为长安市民共同的笑料。对此,郭子仪的儿子们又气又急,于是纷纷建议父亲,理应紧闭府门,不让闲杂人等进入。
但是郭子仪却坚持己见,“我这么做是为了避祸啊!我大开府门,就是为了证明咱们没有任何秘密。若我关闭大门,必然有小人诬陷咱们图谋不轨,到时候咱们家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说白了,郭子仪对朝廷就是示之以诚,显示自己对朝廷没有任何异心。
通过自污之术,郭子仪将自己打扮成一个窝窝囊囊,没有野心,整日只知声色犬马的赳赳武夫。因此即使郭子仪功高盖世,皇帝也从不猜忌。相反,皇帝还给郭子仪送田宅,送珍宝,给他的儿子、女婿封官,用以维持郭子仪的权势和富贵。作为武将,郭子仪身强力壮,能够承受花天酒地的腐蚀,并一直活到85岁。而这也是郭子仪能够五福俱全,得以善终的核心原因。
而著名学者黄朴民认为:若郭子仪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或许郭家会和当年被灭族的韩信一个下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