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离之战(符离之败:击溃孝宗雄心)_南宋_收复_金国

·相关阅读·。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高宗赵构决定禅位于义子孝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高宗留给孝宗的,是在宋金交战中得以占据半壁江山,但也稍有主动权的南宋朝廷。

采石之战后,宋军在两淮、川陕收复许多故土,一时抗金形势转向乐观。

孝宗生于靖康之变当年,又一直目睹南宋在宋金关系中的屈辱,经常为此愤愤不平。他对秦桧一伙权臣庸将擅权误国、畏敌如鼠的行径极为不满。完颜亮南侵时,“两淮失守,朝臣多陈退避之计,帝(孝宗)不胜其愤,请率师为前驱”后来为了打消高宗疑虑,孝宗在老师史浩的提醒下,才要求留在高宗身边陪护。当孝宗即位后,朝廷内部主战思潮随即兴盛,许多大臣主张以武力对抗金军,收复北方失地。而平时主张避敌逃跑、妥协投降的论调暂时销声匿迹。

孝宗刚刚即位,还比较顾虑太上皇高宗的意见,不愿立刻推翻他主持制定的和局。

绍兴三十二年,金国向南宋盱眙驻军发出威胁,要求立即归还此前被宋朝收复的故土。孝宗的回复诏书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敌人来索旧礼,从之,则不忍屈。不从,边意未已。”

如何应付金朝挑衅,南宋朝臣意见也不统一,有人主张听从金国要求,以免再度兵戎相见。有人要求拒绝金国要求,坚决守护祖宗故地。孝宗经过长时间思想斗争,终于在同年十二月,“手诏罢德顺军屯戍,并令于秦州岛里安泊”孝宗的撤军诏书在西北前线引起极大震动。名将吴璘奉班师之诏准备撤军,僚属接连谏言规劝:‘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此举所系甚重,奈何退师?”但吴璘知道此时朝廷还不敢轻易开战,便曰:“璘岂不知此?顾主上初政,璘握重兵在远,有诏,璘何敢违?”但在撤军过程中,金军乘其不备偷袭,吴璘军损失三万三千人,幸存者连营痛哭,声振原野。好不容易收复的陕西大部,被金国不费吹灰之力再度占领。

隆兴元年,金国故技重施又向南宋提出领土要求。为了威慑南宋,金国在宋金边界“积粮修城”,为南侵营造声势。当时驻守边界的名将张浚趁着金军立足未稳,先发制人发动突袭。张浚的擅自行动,在朝堂内引发强烈争论。主战派和主和派辩论于孝宗面前,这次孝宗坚定站在主战派一边。很快,将领李显忠被任命为淮东招抚使,邵宏渊为招抚副使,开始率军北上伐金,意图迅速收复故土。

南宋军队出师之初,军队连连获胜,形势一片大好。李显忠出安徽定远,渡过淮河,打败金国守将,收复安徽灵壁。邵宏渊自盱眙渡过淮河,和李显忠会师收复虹县。前线捷报频传,令孝宗信心大增,收复故土的愿望更加迫切。

此后金国援军大量汇集,宋金双方在安徽宿州展开激烈争夺。当李显忠孤军奋战时,邵宏渊却始终拒绝配合。李显忠在多次打败金军进攻后,损失日益惨重,被迫从宿州撤军南下。到了符离境,疲惫不堪的宋军被金军击败,南宋“大军并丁夫等十三万众,一夕大溃,器甲资粮,委弃殆尽。士卒皆奋空拳,掉臂南奔,蹂践饥困而死者不可胜计”孝宗即位后朝野瞩目的北伐,就这样以惨败而结束了。

金国在取胜后并未继续南下,而是对南宋展开外交攻势,以虚声恫吓迫使南宋就范。在金国的压力下,南宋朝臣中主和思想再度沉渣泛起,一些曾依附秦桧的官员被重新起用。他们为了保有权力、促使和局成功,甚至不惜将孝宗的态度泄露给金国使臣,要求他们以武力威胁迫使孝宗接受议和。

经过一年半反复交涉后,宋金终于在隆兴二年签订“隆兴和议”相较于此前绍兴和议,南宋的政治地位稍有提高,但仍要贡献岁币。金使到达朝廷,皇帝也要降榻受书。

符离之战的溃败,对满怀恢复热情的孝宗君臣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继续主张对金国用兵、以武力收复北方失地的臣子消失了,多数臣僚对宋金和战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在“隆兴和议”达成前,有大臣向孝宗进言:“今日之举,当量度国力。”孝宗对此表示同意:“浪战不可,须是机会,不可强为。”乾道三年,孝宗与辅臣议论恢复事,大臣说:“报仇雪耻,诚今日之先务,然非内修政事,有十年之功,臣恐未可轻动也。”帝深然之。

孝宗在位的后半期,其恢复热情大大降低。在他的影响下,朝廷上下以恢复为讳言,以兵端为可畏,笼罩着一片乐因循、惮改作的萎靡风气。为不引起金朝怀疑,以表示恪守和议的诚意,朝臣竟有人反对在边境修筑城堡。孝宗末年,宋朝武备弛懈,国力益弱。尤其孝宗禅位后,南宋国势江河日下,恢复北方失地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