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倭之战取得最终的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戚家军善于学习敌人兵器之利,发明了传奇的戚家刀及其刀术也是其中的关键点之一。
明朝戚家刀·短刀。
可以说,明朝正规军队在抗倭之战的初期并不十分顺利,而且直接表现为兵器不敌。嘉靖三十四年,入浙抗倭不久的戚继光率领军队与倭寇在龙山首次交锋,史称“龙山之战”,这也是嘉靖朝官方抗倭的首战。没曾想明军面对人数远少于己方的敌人竟然立刻溃不成军,完全不听指挥。好在戚继光临危不乱,找到一处高地,施展精妙的射箭功夫,射杀了倭寇首领。但这一战明军的表现让戚继光大跌眼镜,他陷入苦思:为何明军如此惧怕倭寇?
随着大小抗倭战役的进行,戚继光的一种感觉愈加强烈,那就是明军在武器装备上有重大缺陷。根据戚继光将军所写的《纪效新书》记载:“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身多两断。”据考证,“身多两段”并非单指兵刃,而是连人带兵刃都被截成两段。
倭寇当时所使武器是脱胎于中国唐大刀的--,这是一种长柄长刃,具有一定弧度的利器。而当时明军所用的兵器,是自宋代以来就已经程式化的手刀,民间俗称“大刀片”,这种兵器刀身不如--细,又比较短,在作战时便不如--的攻击范围大。更要命的是,--锻造工艺是唐朝以后就在中国渐渐失传的包钢技术,即刀身和刀芯分别采用含碳量不同的硬钢和软钢,使得内韧外硬,其韧性远胜于单纯高碳量的大刀片。
《抗倭英雄戚继光》中的刀光剑影。
兵器上明显的差距,让戚继光不得不苦思破解--的法门。迫在眉睫的战事使得短期内难以迅速创制出一种特有的武器,最好的办法就是“师倭长技以制倭”,在明军的兵器上吸收和借鉴倭寇--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使用习惯。戚继光最终创制出颇有--特点的戚家刀。
《抗倭英雄戚继光》中双手持刀的士兵。
问题随之而来,自从宋代出现了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都比较简易的大刀片,自汉代一直流传的双手握刀的刀术也渐渐失传。新制出来的戚家刀也是长柄,作战时还是以双手握刀为主要方式。可是,当时早已没有熟悉双手握刀的人在了,这个难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在戚继光的努力下,明军重拾双手刀术。
此后,戚继光根据这本秘籍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刀术,在同年创制出完美配合戚家刀特点的一套刀法,该年是辛酉年,因此这套刀法被称为“辛酉刀法”这套刀法充分利用刀柄的弧度,可单手执刀,亦可双手握刀。充分发挥腰部力量,可如剑刺,可为刀劈,灵活无比。戚继光所留下的戚家刀及配合使用的《辛酉刀法》,为明军在万历朝声震东亚的抗倭援朝之战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戚继光不仅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也作为一名擅于吸收和发明的天才军事家而名垂千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