陉城之战(陉城之战:战国被忽略的一场战役_最终引发了长平之战)_秦国_韩国_上党

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阶段。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比如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就在该时期陆续吞并了周边的弱小诸侯国。至于春秋时期最强大的晋国,则是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消灭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一统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首先,陉城之战是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等5座城邑的作战。对于陉城之战的爆发,和秦国对外策略的调整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公元前270年之前,秦国不仅和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相抗衡,还曾越过三晋去攻打齐国。到了公元前270年,来自魏国的范雎针对秦国过去“越人之国”进攻,劳多获少的弊端,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

所谓的远交近攻,即先交好与秦为邻,处中原地带的韩、魏两国,以威服楚、赵。楚国强,则与赵友好,以威服楚。赵国强,则与楚通和,以威服赵。楚赵亲附后,东面临海的齐国必定恐惧,会自动亲附秦国。那时,再向近处的韩、魏两国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对于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襄王也比较认同,所以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在战国中期,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因此,在公元前270年之后,秦国开始更加猛烈的进攻韩国、魏国等诸侯国,以此步步蚕食三晋的疆域。

因此,对于上党郡来说,虽然名义上还是属于韩国,但是,因为秦军截断了上党郡和韩国本土之间的通道,这让韩国无法派兵来防守上党郡。所以,韩国失去上党郡,无疑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了。在此基础上,在秦昭襄王看来,经过陉城之战等战役,秦国夺取上党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而秦国一旦占据了上党郡,则将直接威胁到魏国和赵国的腹地。不过,比较可惜的是,事情并没有朝着秦昭襄王设想的方向发展。

在陉城之战后,韩国通知上党郡的郡守靳黈撤离此地,靳黈不肯,韩桓惠王派冯亭接替他的位置。从韩桓惠王的角度来看,既然上党郡已经无法坚守下去,那么,通知上党郡的将士和百姓撤离,争取给秦国留下一座空城,已经是降低损失的合理选择了。不过,对于韩桓惠王派遣的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不愿意就此撤离,而是希望借助于赵国的力量,以此达到让秦赵两虎相斗,韩国坐收渔翁之利的效果。

冯亭到达上党郡一个月后,与其官吏们说:“上党与韩国联络的道路已经中断了,秦国的大军每天的逼进,我们不能应付,不如将上党郡送给赵国。赵国接受了我们,秦国一定会进攻赵国的。赵国被秦国攻击,必定会与韩国亲近的。韩、赵两国联手,一定可以对抗秦国的。”冯亭的这一建议,得到了麾下将士的支持。于是,冯亭派遗使者到赵国,对赵孝成王请求说:“我们韩国不能守上党郡,而且已经决定割给秦国,但是当地百姓皆不愿接受秦国的占据,而是甘愿成为赵国子民。现在上党郡有城池十七座,臣愿意全意奉献给大王,但愿大王能酌量处置。”

最后,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赵孝成王相当高兴,将此事告诉给赵豹,赵豹说:“臣听说,‘圣人认为,无缘而受禄,必定会招来祸害。’”赵孝成王说:“他们仰慕寡人的千秋大义,怎能算是无缘而受禄呢?”赵豹回答:“秦国为了蚕食韩国的土地,故意切断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络,认为如此就能轻取上党郡。韩国之所以把上党郡献给我们,是企图把战祸转嫁给我们。秦国蒙受疲劳,而我们坐享其利。强秦不能从弱韩的手上得到上党,那弱小的我国又怎能从强秦得到上党郡,怎么能说是意外之获呢?不如不要接受。”

对此,赵孝成王将此事告诉给平原君赵胜,平阳郡赵胜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赵孝成王就派遣赵胜前往接收上党郡。由此,因为赵国接受了上党郡,导致秦国上下非常愤慨,从而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赵孝成王没有接受上党郡的话,那么,秦国必然会继续蚕食韩国的疆域,也即韩国的灭亡时间,很可能都会因此提前。不过,因为赵国的“无功反而受禄”,直接吸引了秦国的怒火,从而帮助韩国缓解了来自秦国的压力。总的来说,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调整策略,采纳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向韩国发起了陉城之战,并最终引发了长平之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