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全军覆没 也先为何没有趁机消灭明朝_明代_土木_之变

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全军覆没 也先为何没有趁机消灭明朝?还不了解:明代土木堡之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土木堡之变”明代20万精锐全军覆没,也先为何没能趁机灭掉明代?

“土木堡之变”之中,明代京营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陷入敌手,这可以说是明代立国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危机,应对不好便有亡国之危。同时,瓦剌太师也先的野心极大,在被俘太监喜宁的唆使下,的确产生了以送还明英宗为名,趁机南下、夺取京师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终失败,其实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原因之一:明代应对及时,局势迅速稳固

当“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入京城后,迅速引发了明廷的震动,为稳固局势,皇天后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任命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徐有贞等人甚至主张还都南京。

经过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据理力争,经过皇太后的首肯,明廷最终决定固守北京。于谦等人结合当时现状,迅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拥立新君,稳定局势。八月二十九日,在文武百官的奏请和皇太后的首肯之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史称明代宗,遥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将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被抄家灭族。如此一来,深陷敌营的明英宗,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利用价值,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瓦剌利用明英宗瓦解北部边防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朝廷内部得以迅速稳定。

2、调兵遣将,固守边防。由于当时明代北部守将多有私通外敌的情况,例如大同指挥李让,因此明廷改以名将担任京城、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地区守将,并对玩忽职守、贪生怕死者予以了严惩。而且,这次调整首重能力,例如原大同副将石亨因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本已被贬官下狱,但于谦还是将其重新起用,并被任命为京师总兵官。

3、征调援军,筹备物资。由于“土木堡之变”导致京营遭遇重大损失,于谦紧急抽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令其分守九城,使得京城兵力迅速由数万人增加到22万多人。并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补充。同时,命令工部加紧赶制武器装备,并将南京库存兵器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火枪1.1万余杆、火铳2万多只、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

4、整军备战,巩固京防。京城百姓也被充分发动了起来,木土、瓦匠、石匠等被一统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先后加固北京周边45里的城墙,并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不断加强城防。同时,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视情况打击瓦剌大军,切断其后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充分准备,明廷迅速从“土木堡之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不仅朝野局势稳定,而且大军士气大振,这为之后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原因之二:瓦剌统治区域广阔,但也先实力极为有限

瓦剌主要生活于蒙古草原西部,在蒙元时期瓦剌贵族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长期保持着通婚关系,男尚公主,女适皇胃,可谓“世联戚碗”,因而权势极为显贵。元代败退草原之后,由于北元残余势力在捕鱼儿海一战彻底被摧毁,瓦剌这才逐渐脱离黄金家族的控制。

蒙古分裂之后,瓦剌和鞑靼常年争战不休,直到朱棣五次北伐,由于其中四次主要针对鞑靼,导致鞑靼元气大伤,这给了瓦剌崛起的机会。朱棣去世之后,由于仁宣年间明代战略收缩,瓦剌趁机奉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开始向鞑靼不断用兵,最终一统蒙古草原。

不过,瓦剌虽然征服了蒙古草原,但却没有号令蒙古各部的声望和血统,更多是通过武力征服。为了解决血统问题,瓦剌又攻打并击败了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

因此,“土木堡之变”前后的瓦剌虽然极度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1、瓦剌与蒙古各部的矛盾。瓦剌虽然通过武力征服和强行联姻的方式,一定程度解决了统治蒙古各部的问题,但由于瓦剌崛起时间太短,再加上蒙古草原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方式,蒙古各部真心臣服瓦剌者,其实极为有限。这便导致瓦剌虽然统治范围极广,但其实真正能够调用的力量极为有限。事实上,就在也先被杀之后,瓦剌便丧失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

2、瓦剌内部同样存在矛盾。在瓦剌内部,脱脱不花虽然被奉为了可汗,但大权却全部操持于太师也先手中,这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极深。而在北京保卫战之后,随着也先的战败,脱脱不花更是单独向明代遣使进贡,与明廷议和,而此后双方矛盾不断加深,更是发生了一场火并,也先之后则是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然而也先也在随后的政变中被杀。

如上所述,此时的瓦剌虽然极为强大,但其实也先本人所能调用的力量其实极为有限,北京保卫战时他所率领的主力也不过三万人而已,面对明代迅速集结的二十余万大军,也先就算想有所作为,也是极为困难。

原因之三:明代统治较为稳定,也先难有可趁之机

明代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惨重,但此时距离明代立国才短短八十余年,距离朱棣五征蒙古更是仅仅过去了二十五年,此时的明代不仅统治稳定,且人才储备、朝政运转、大军战力等方面仍然极有保证,具有极强的纠错能力。

此时的明代,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国力极为强大,虽然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八岁,但彼时由于内有太皇太后张氏管教,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佐,初期仍然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直到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先后去世或隐退,宦官王振才开始崛起。

然而,从宦官王振的崛起,到“土木堡之变”的爆发,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还不足以动摇大明的统治根基。尤其是在朝政仍然较为清明的情况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此时仍有保证,大明的统治仍然相对稳固。

综上所述,在瓦剌和大明实力本就不对等的情况下,大明统治又较为稳固,应对又较为及时,瓦剌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彻底瓦解、击溃大明,可以说根本没有一丝机会。事实上,北京保卫战后不久,瓦剌便由于自身内乱而迅速衰败,再也没能对明代形成威胁。

不过,“土木堡之变”虽然没有对大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由于开国功绩集团和靖难功绩集团损失殆尽,导致文官崛起速度加快,而皇帝只能通过内廷宦官来对抗文官集团,一定程度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的朝政格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