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灭后秦之战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刘裕灭后秦之战,中国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的战争。此战,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攻长安时以偏师入武关,派水军溯渭水西进,配合主力,水陆夹击,终获胜利。417年,后秦灭亡,后秦皇帝姚泓被刘裕所俘虏,后被押送到建康斩首,时年30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东晋刘裕镇压了卢循、徐道覆农民起义军,不久,便发十数万大军,水陆并进,经1年的征战,将建国33年的后秦一举击灭。虽然灭秦之战是两国之间统治阶级争夺霸权的斗争,但后秦的灭亡,客观上又将中国北方的统一向前推进了一步。
东晋取得击灭后秦作战的胜利,除了其顺应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具有较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外,最重要的还决定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后秦的政治败落
后秦自姚兴晚年起,国内民族矛盾、社会阶级矛盾和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激烈,人心浮动,内乱纷起,力量的内耗相当惊人,几乎已达不攻自破的地步。当晋军已进占洛阳,后秦姚懿突然起兵自立为帝,欲东攻长安,除去秦主姚泓,迫使姚泓不得不调动大军对付姚懿。正在后秦主姚泓面对“内外危迫”的困境、“群臣相泣”、满朝百官束手无策之时,后秦征北将军齐公姚恢又率安定镇户3.8万起兵,逼向长安。姚泓又不得不急调其前线主将东平公姚绍弃当面晋军于不顾,回军西向,北击姚恢。后秦在这种内乱迭起、外部又有西秦进逼于西、大夏袭扰于北极端被动的战略态势之下,自然难以抵挡强大晋军的进攻。
秦军战略指导犯了两面作战等一系列错误
后秦面对强大晋军的进攻,东平公姚绍提出的迁移安定镇户,充实京师长安可得精兵10万,以全力对付晋军的建议,不失为正确的战略对策,但却为秦主姚泓所拒绝。这样,后秦从战争开始便使自己陷于两面应付、顾此失彼的被动态势之中。交战中,后秦主姚泓本应亲率大军,阻晋军于定城、潼关以东,但他却为晋军一路偏师沈田子军所吸引,轻率地决定率数万大军向峣柳迎击,使这支相当可观的战略机动力量毁于一旦。秦军具有战略头脑的决策人物之一的姚绍,在2个月内两次平定内乱,统率大军机动于长安和潼关前线,无疑显示了他相当出色的战略指挥才能。但是,他在3次组织切断晋军粮道这一至关重大的作战行动时,却因策划不当、使用兵力过少而失利。凡此种种,都在战略上造成了后秦军不可逆转的颓势。
与后秦军的战略指导相比,东晋则表现得计高一筹。首先它在战争时机的选择上,选在了后秦政局不稳,人心动荡,统治集团争立仇杀,且外有西秦、大夏交侵之际;其二它水陆并进,主次配合,使振武将军沈田子和建威将军傅弘之兵出武关的牵制之师,起了吸引和消灭后秦战略机动力量的重大作用;其三它巧妙处理了借道北魏,阻止了其南下援秦的行动,即使自己摆脱了两面作战的危机,又置后秦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在当时那种诸国纷争、斗争形势变幻无常的恶劣战略环境中,东晋悬军远征,筹划得心应手,挥洒相当自如,实属难能可贵。这使其占尽了主观指导的优势,争得了战争全程的主动地位,成为战胜后秦的重大因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