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永振一郎(日本理论物理学家)_一郎_理论_东京

朝永振一郎简介

朝永振一郎(Tomonaga Shinichirō ;1906~1979),日本理论物理学家。

生于东京,卒于东京。

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

1937年留学德国,在W.K.海森伯的领导下研究原子核理论和量子理论。

1939年底,回国接受东京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

1941年,任东京文理科大学物理学教授,1949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51年回国,创建了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

1956年以后,先后出任东京教育大学校长、日本学术会议会长、东京教育大学光学研究所所长。

他还得到日本学士院院士、日本文化勋章以及好几个国家的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朝永振一郎从事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的研究。

1941年提出量子场论的超多时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研究雷达技术中磁控管的理论及应用问题,战后继续研究和发展他的超多时理论和介子耦合理论,以他的超多时理论为基础,找到了一种避开量子电动力学中发散困难的办法,这就是著名的重正化方法。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解释兰姆移位和电子反常磁矩的实验。

几乎同时,美国物理学家J.S.施温格、R.P.费因曼也独立地完成了类似的研究。

1965年,朝永振一郎与施温格、费因曼因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9年,朝永振一郎提出了高密度极限的多费米子体系的一维模型理论。

1953年从事中间结合理论中的散射问题研究。

1955年提出量子力学集体运动的理论。

1957年5月朝永振一郎曾率领日本物理学界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