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邦简介
戴安邦(汉语拼音:Dɑi Anbɑng;英语:Dai Anbang),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介
1901年4月30日生于江苏丹徒。
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28年公费留学,193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31年回国,历任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1934年创办《化学》杂志(《化学通报》前身),任总编辑17年。
曾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主编等。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国较早从事胶体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对硅、铬、钨、钼、铀、钍、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硅酸聚合作用理论的研究,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是该领域第一个定量理论,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论证了合成氨催化剂活化氮的活性中心是铁原子簇,提出了七铁原子簇活性中心结构模型,“铂配合物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其他重要成果有新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多价金属离子水解聚合形成多碱等,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从事化学教育近70年,参加编写在中国较有影响的《无机化学教程》,主持编写了《配位化学》,发表论文240余篇,还发表过有关化学教学理论专著多篇。
年表
1901年4月30日 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辛丰镇
1919年 考入南京金陵大学。
1921年 兼任南京成美中学物理和化学教师。
1924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获理学士学位。
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助教。
1928—1929年 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1年 获博士学位,回金陵大学任化学系副教授。
1932年 积极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并在解放后曾任常务理事、理事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
1933年 任金陵大学教授。
1934年 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
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任总编辑兼总经理。
1938年 随校西迁四川成都,任化学系系主任。
1947年—1948年 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
1952年 任南京大学教授,其间1952—1985年任化学系主任,1963年兼任“络合物化学研究室”主任。
1978年 兼任“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创办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并任主编。
1999年4月17日逝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