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中国医学科学家_中国妇产学科开拓者)_妇产科_协和医院_葡萄胎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中国医学科学家,中国妇产学科开拓者。

林巧稚生于厦门,卒于北京。

1929年林巧稚毕业于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第一位女医师。

1932、1939年林巧稚先后在英国曼彻斯特与伦敦大学医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留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侵占,林巧稚遂在北京东堂子胡同自行开业,后又入中和医院,并在北大医院任妇产科主任、教授。

1948年5月林巧稚回到协和医院妇产科。

林巧稚发表的《小儿宫内呼吸》论文,主编的《妇科肿瘤》及《绒毛膜上皮癌和葡萄胎的诊断处理》等十余篇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林巧稚的新生儿溶血症静脉换血治疗填补了医学科学一项空白,她用中西医结合治愈各种原因不孕症吸引了国内外患者。

20世纪40年代林巧稚受聘任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会员。

1955年林巧稚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林巧稚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敬慕,厦门鼓浪屿专为她建有“林巧稚纪念馆”、“林巧稚毓园”,树有大理石全身塑像。

林巧稚曾担任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林巧稚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林巧稚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1990年10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J.173 纪念邮票一套,其中4-1为医学科学家林巧稚像 林巧稚

林巧稚生平

经历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今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

1913年林巧稚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

1919年林巧稚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

1932年,林巧稚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1933年,林巧稚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

1939年,林巧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林巧稚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林巧稚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46年,林巧稚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同年,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多次邀请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3年,林巧稚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考察医学教育工作。

1955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56年6月,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建成,林巧稚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6,林巧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编辑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

1957,林巧稚受聘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当选中华医学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9,由国务院任命林巧稚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1960年,林巧稚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5年,林巧稚筹备并主持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

“文革”中,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文革”结束时,林巧稚已近80岁。

1972年至1974年,林巧稚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1973年,林巧稚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身后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林巧稚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

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林巧稚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

当时,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躲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糜烂等病成了常见病,她实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她还在寻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经和排卵的科学原理,这一现象同身体状况的内在联系。

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林巧稚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生儿溶血症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

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

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妇科肿瘤

1940年代末,林巧稚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

据林巧稚掌握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100多万妇女死于癌症,她深感癌症是妇科疾病的最大难点。

重返协和医院后,就组织在染色质、染色体的遗传学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病毒可能是肿瘤的病因之一。

林巧稚带领学生对葡萄胎、子宫绒毛膜上皮癌进行长期了解和跟踪检查。

总结1948年7月到1958年12月底接收住院的158人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葡萄胎86人,恶性葡萄胎27人,绒毛膜上皮癌42人,合体细胞子宫内膜炎3人。

恶性葡萄胎病例中24例发生远处转移,86例良性葡萄胎竟有9例发生远处转移,这一事实推翻了国外专家自1947年以后根据200例葡萄胎病例分析,认为良性葡萄胎不转移的结论。

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

60岁之后,林巧稚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

论著

林巧稚曾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城乡,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等书。

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等文章中。

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涉及到的领域。

(注:外文文献中林巧稚署名为Lim KT)

论文

林巧稚.用造袋术治疗腹壁囊肿一例.中华医学杂志,1930,16.

Lim KT.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In new born.Chin Med J.1932,46:986.

Lim KT.On foetuses with cephalic malformations delivered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July 1st 1922-Jan 1st 1934.Chin Med J,1956,49:624.

Chin TL,Lim KT.The yeast-like fungi found in the bagina of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women.Chin Med J,1936,50:1211.

Leach CN,Zia SH,Lim KT.Attempt to immunize newborn infantants to tetanus neonatorum through administration of tetanous toxoid to Pregnant mother.Am J Hyg,1946,24:439.

林巧稚.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中华生理学杂志,1949,17.

林巧稚,连利娟,唐敏一.从病理检查和尿绒毛性腺激素定量试验讨论子宫绒毛膜.上皮癌的预后.中华妇产科杂志,1957,2:128.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研组,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市88988居民地区子宫颈癌普查结果初步报告.中华妇产科杂志,1960,8:99.

林巧稚,连利娟.24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1963,9:271.

林巧稚,连利娟.恶性葡萄胎85例诊断及预后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64,10:370.

林巧稚.避孕、人工流产和输卵管结扎术的几个问题.人民军医,1964,5:32-27.

著作

林巧稚,主编.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林巧稚,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林巧稚,主编.家庭育儿百科大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林巧稚,主编.妇科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纪念

纪念馆

林巧稚逝世后,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5月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

其中的“毓”为培育养育之意,是对其一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的纪念。

2009年12月23日上午,厦门首个医德教育基地在林巧稚纪念馆揭牌成立。

蜡像

2004年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艾得胜为国家博物馆创作林巧稚蜡像,2005年林巧稚蜡像获国家博物馆“一等奖”。

该蜡像曾在中国蜡像馆、厦门世界名人蜡像馆展出。

纪念邮票

1990年10月10日,在林巧稚辞世7周年之际,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以她为题材的纪念邮票,卫生部还为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

这在中国邮政史上是不多见的。

该邮票为《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4枚中的第1枚。

(其余3位现代科学家为张钰哲、侯德榜、丁颖。

书籍

1985-06,《林巧稚》,作者:吴崇其,邓加荣,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林巧稚》,作者:吴崇其,邓加荣,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林巧稚》,作者:吴崇其,邓加荣,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7,《天堂没有路标》,作者:赖妙宽,鹭江出版社

2012-03,《林巧稚》,作者:张清平,百合文艺出版社

妇产科医师奖

中国妇产科医师奖(简称COGA Award),又称“林巧稚妇产科医师奖”,经中国医师协会批准COGA于2012年设立。

2014年经评选委员会会议,修改名称“中国妇产科医师奖”为“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

该奖项旨在表彰奖励在妇女健康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妇产科医生,对中国优秀的妇产科医师给予奖励。

电影

描写林巧稚一生感人事迹的电影《大爱如天》作为中央电视台十七大献礼片,在“十一”前播出。

同时该片也是“中国科学家系列电视电影”的开篇之作。

刘少奇与林巧稚交谈 周恩来总理与林巧稚握手

林巧稚获博士学位毕业照 青年时期的林巧稚 年轻时期的林巧稚正在进行医学实验

林巧稚(右三)和医务工作者在一起总结临床治疗经验 林巧稚捧着一个刚诞生的新生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1962年,林巧稚(左)在国内成功地抢救了第一例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孩子,家长给孩子起名“协和”,以表达对林大夫的感念 林巧稚在湖南湘阴县关公潭公社王家寨大队给女社员检查身体 林巧稚(二排中)与协和医学院同事合影 手术台上的林巧稚(图中) 林巧稚与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王淑珍(右)大夫在北京 林巧稚与孩子们的合影 林巧稚(前右)在检查初生婴儿的健康情况 1972年,林巧稚(前左)在美国纽约参观一家医院 林巧稚与外国专家在天安门城楼下合影 林巧稚 林巧稚晚年照

参见

邮票上的中国科学家(古代)

邮票上的中国科学家(现代)

中国科学技术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