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之学的起源是什么?伊洛之学的理论_学派_天理_理学

伊洛之学

〖伊洛之学〗北宋程颢、程颐所创理学学派。世称程颢为“大程”,程颐为“小程”,合称为“二程”。二程为亲兄弟,均为洛阳(今属河南)人,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河洛水之间,因称其所刨学派为“伊洛之学”,也叫“洛学”。二程十五、六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继承周敦颐的学说,仍不满足,又同张载、邵雍等频繁交往,切磋学术。终于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形成伊洛学派。二程长期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门徒日益增多,成为北宋时期最大的学术派别。著名弟子很多,其中,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号称“程门四大弟子”。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一致。他们在政治上追随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上与王安石“新学”对立,与“蜀学”亦相攻讦,对自己师事的“濂学”并不推崇,与“关学”联系则较密切。此学派提出理学道统说,二程自命为继承孔孟儒学道统,明儒家之道于当世。发展了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世界本体论,以“理”或“天理”为哲学最高范畴,作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原则。认为“理”或“天理”永恒存在,创立了“天理本体论”学说。

他们说:“万事皆出于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理”或“天理”的体理,“有理则有气”,有理就有万事万物。他们还认为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遵循它便合乎天理,否则就是违背天理。在人性论和认识论方面,他们把“天理”和人性联系起来,认为“天理”在人心即为“性”,“性即理也”。强调人性本善,后世之人有“贤”、“愚”之分,是由于气禀不同,“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认为“浊气”和恶性都是人欲,人欲横流,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要人们“存天理,去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倡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他们还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象君臣那样的关系,认为社会的贵贱、尊卑、男女有序、夫妇有唱随之礼为“常理”。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对寡妇再嫁。此学派关于“天理”主宰万事万物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他们也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主要著作有:《二程全书》、《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等。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有《二程集》。该派学说奠定了宋代理学基础。二程之中,—程颢早卒,程颐继续传播其学。颐卒,其弟子仍传其学并有所发展和变化,相继建立许多学派,如:谢良佐创“上蔡学派”,杨时创“龟山学派”,游酢创“□山学派”,吕大忠、吕大多次钧、吕大临等创“吕范诸儒学派”,吕希哲创“荥阳学派”,尹炉子□创“和靖学派”,郭忠孝创“兼山学派”,王□创“震泽学派”,刘绚;李□创“刘秀诸儒学派”,陈□、邹浩创“陈邹诸儒学派”,周行己、许景衡创“周许诺儒学派”,陈渊创“默堂学派”,罗从彦创“豫章学派”,胡安国创、武夷学派”等等。南宋朱熹直接继承伊洛之学,并发展成完整的理学体系,形成“程朱学派”。程朱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地主阶级的官方哲学,影响极其深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