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华山隆昌寺_隆昌_宝华_律宗

宝华山位于江苏句容县宝华山乡,距南京七十里许,方圆百余华里,海拔高431.2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山因夏季盛产黄花,名为华山(古代花、华相通);又因山中多宝,盛产茶、竹、木、果、药以及铁、铜等矿,因而得名“宝华山”;又说因梁宝志禅师在此山结茅讲经说戒而得名。宝华山周围有大小山头36座,峰峰形如莲花瓣,整个华山象朵莲花,隆昌寺便端坐于莲花蕊中。
隆昌寺历史悠久,名扬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达官贵人、名流学者慕名前来参访。如相传梁武帝曾登山会见宝志公;明神宗及慈圣皇太后曾予特别关照;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临幸此山,在山题诗留联、赐予御物;民国时,有戴传贤、张治中等高级官员来此观光,也有日本、缅甸、印度诸国赠送的铜钟、玉佛等。一、历史沿革与建筑格局
隆昌寺,始建于梁天监元年(502),初名志公庵。时有西域僧侣不远千里来山修行。梁天监十三年,宝志公圆寂后,山庵逐渐冷落。
明嘉靖年间(1522—1572),僧普照慕名来山,仿效宝志,再度结庵。他曾断臂祭虎,深受世人尊敬,从而使宝华山再度振兴。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妙峰大师请当朝慈圣皇太后布施造三座铜殿,分供天下峨嵋、五台、普陀三大名山。其中供普陀的铜殿,从武汉运至龙潭遇风受阻,歇于金陵。当时,沿海一带常遭倭寇抢劫,普陀僧众要求供于内地。金陵各寺僧众经充分酝酿后,决定供奉于宝华山。于是,普照弟子明慧以庵基山场约百余亩,献请妙峰大师置殿,聿建梵刹,于明万历三十三年佛诞日,安置铜殿。据说是夜宝华山山鸣如狮子吼,紧接着满山大放光明,持续了一个月。后来为铜殿奉安大士观音像时,又有类似现象。此山此寺,被认为是圣祖龙兴福地,深受神宗皇帝和慈圣皇太后赞赏,因而多有赏赐。慈圣皇太后送大藏经一部,添金塔一座,并给金钱助其修葺,建无梁殿两座,山名宝华山,敕赐“护国隆昌寺”额。妙峰上五台山后,有南宗来帮忙营造数年,继又有天空和尚任住持,先后建殿堂寮室53间,杂房53间。又经雪浪(1545—1608)操持,使宝华山初具规模,声誉益增。
明崇祯十二年(1639),三昧律师上宝华山以后,建坛传戒,重建大雄宝殿、左右楼、大悲楼、厢楼等,大殿、山门向北。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弟子见月任住持,并于康熙二年(1663)建石戒坛,于康熙十年重建大雄宝殿和大悲楼,新建布萨堂、客房,又建屏教所、悦心堂、环翠楼、留云楼等,同时建隆昌寺下院,南有一叶庵,北有龙潭定水庵,西有穿云庵,富户薛宾于南麓建鹿山庵。笪重光在留云楼前题“律宗第一山”额。这时的隆昌寺,“三门巨丽,甲于东南”。
康熙十八年,定庵任住持。新建石香亭、斋堂、东之芳庵、南之九莲社。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玄烨登山赐额“大宝华山慧居律寺”。雍正时,宝华山七世律祖文海重建准提堂、观音堂、雪浪庵,改建浴堂。雍正十二年(1734)冬,宝华山不慎失火,计烧毁房屋六十余间。次年,江南总督赵洪恩奉雍正皇帝谕旨拨国库钱照旧式重建,又奉旨创建了欢喜堂、白云亭、黄叶亭、石亭。乾隆十五年(1750)冬,于戒公池右建玉鉴亭,又砌七层宝塔一座(1957年被拆)。以上建筑,多数保持到现在。
民国二十三年,妙柔建玉佛楼一座(数年后被焚)。戴季陶(即传贤,别号孝圆居士)在隆昌寺建公馆,在天龙山立“孝敬碑”。张治中将军在天龙山建哭弟亭,蒋介石题词。
解放后,隆昌寺受到人民政府重视。1957年,传授过一坛千佛大戒;1962年,隆昌寺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起,被某部借用,因年久失修不少房屋自圯;1983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1984年6月对外开放,至1990年,已全面修葺,焕然一新。
隆昌寺原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间半,虽因“文化大革命”中失修倒圯了一部分,仍有房屋416间,可见当初规模和气势。寺貌雄壮,风格独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大山门朝北,象征着朝向北极星,其寺严密,其山幽异,故有人写诗道:“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庵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耳闻钟。”其山门只有一洞,且狭长,到了庙跟前不知山门处,故有诗云:“围着庙宇转,不见有山门;只听念佛声,不见僧人影。”
寺庙的布局比较少见。通常寺庙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摆在一条纵线上,这里山门却在一侧,藏经楼、大雄宝殿、方丈室成“一”字形排列,又与左右厢楼及正面的大悲楼组成一四合院,结构方正,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回廊环绕。外又有一层四合院相重。这种重叠方形布局,人们称锁式结构。沿着北端西侧向东建造的有斋堂和下客堂小院、戴季陶小院、“戴母”小院、戒堂小院、铜殿和无梁殿小院、祖祠堂小院和师姑楼小院。这七个小院与殿主体院落相连,组成一个方形庙宇,院中套院,楼台亭阁,布局合理,安排巧妙,相互有机联系,院与院相通,处处有门道回廊相随,可说是该律宗道场的特有格局。
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设照壁,右为屏教所,两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坛”额。戒坛原为木结构。1663年,见月律师改为石戒坛。他博学多才,亲手绘制成戒坛图,并请能工巧匠刻意营造。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中。1987年后重建,恢复原貌。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对隆昌寺十分重视,两次上山指导修复工作。1987年11月11日,他在山上书写了“律宗第一名山”、“大雄宝殿”、“众山点头”和“护国圣化隆昌寺”等匾额,并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赠铜铸韦驮像一尊。1990年,他征得中国香港佛教界同意,将中国香港天坛大佛模型供奉于大雄宝殿,石膏质,高5.24米。这些极大地促进了隆昌寺的恢复和振兴。
二、高僧辈出,律风严整
律宗的弘传,始于西晋。经历了先弘《摩诃僧祗律》,再弘《十诵律》,后弘《四分律》的过程。《四分律》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首先由法聪律师在平城开讲。至唐代,终南山的道宣开南山宗;相州日光寺的法砺开相部宗;山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开东塔宗。江苏主要弘传南山宗。唐末五代后,毗尼旨趣渐至废弛。明清以来律宗在江苏兴起,且影响全国,尤以句容宝华山隆昌寺最盛。宝华山隆昌寺律宗的兴起,全靠三昧等律师的积极开创,他们对律宗的振兴和奉献,实在是功不可没。
明万历十二年(1584),慧云馨公(名如馨,法号古心)朝礼五台,回金陵后任古林庵主,积极宣扬戒法,每年春冬传戒,中兴南山律宗,被尊为南山宗第十三代律祖。明崇祯十一年(1638),命十二弟子分赴全国各地弘律。其中有三昧光律师(号寂光),命住扬州石佛寺,后主宝华山隆昌寺。
三昧律师于崇祯七年去北京传戒,誉满京华,崇祯皇帝女儿荣昌公主事后派特使赐赠紫衣。崇祯十二年,应邀主宝华山隆昌寺。上山后,他立即建立戒坛,改建山门,鼎新殿宇,大开“千华莲社”。千华莲社,相当于僧侣们的“协会”,它的成立使宝华山开始具备了“律宗第一名山”的刍形。于是各地僧人“如渴骥奔泉”,纷纷前来入社受戒,律仪规范盛极一时。三昧律师又著《梵网直解》一书,宣扬天下,由是倍受尊崇,被称为南山宗第十四代律祖,宝华山第一代律祖。
释读体(1601—1679),字见月,三昧弟子。祖籍句容,俗姓许,他的祖先于明时随军到云南白鹿郡定居,生于楚雄。崇祯三年,32岁时依宝洪山亮如剃度,被赐法名读体。崇祯六年,慕三昧之名离云南,经贵州至湖南宝庆五台庵、庐山、黄梅破头山、潜山、青阳九华山、南京报恩寺等,最终北上五台,参见了正在传戒的三昧律师。至崇祯十年四月,始在镇江海潮庵依三昧受具足戒。明崇祯十二年,被三昧擢用为宝华山隆昌寺监院。清顺治二年(1645),继任三昧法席。他建石戒坛,重建殿宇,精研《四分广律》,详究毗尼,深得律学精髓,护古人之已行,发古人所未发,以十誓励众,并制定每年春秋传戒和结夏安居制度。他上任后的第二天,召集僧众,还请诸大和尚证盟道:“我人劣福轻,承先和尚(三昧)嘱命,主此华山。今有十誓为约,不仿照诸方丛林,故特地请诸师作证。第一、我每见诸方古刹各立房头,分寺业,另起灶,以至修行不洁,僧不守规,直到钟鼓停声,三门颓败,这过失的原因是已圆寂的住持滥剃度僧众,不择愚贤,日久月深,遂成了房头患。今我为了宝华山永远兴隆,袈裟法亲六和同居,誓不剃度一人;第二、我见各方和尚攒单(聚钱)养老,许多僧人不务修持,唯知坐享三餐,群居终日,传说彼此的流言,恣放自己的身心,故令法门无光,施主缺少信任之感,不肯多加施舍。我决定本山革除此例,如果僧人年老,也不必多加顾虑,可以随缘共住;第三、我每见各寺庙四处募化,广求钱财,这可能有功于佛门,也可能有私于自己。为免因果错位,施主减少,我决定本山不立化主,不募外缘,稻粮任其自来。我相信,修行者断不会缺吃的;第四、诸方的长老一任方丈,就设了私厨,储存蔬菜瓜果,任意食用,既不念僧众,也不怕讥讽。今我三餐粥饭一道在斋堂吃,一切所有都入库归公。除非有施主上山,必须由我们尽主人之谊招待的,不可破例;第五、诸方长老无不私收施主的供品,私蓄香金,其款客钱出于常住,收的钱归为己有,柴米油盐等事累及当家的监院。自我起,日后凡有香资,悉归常住簿记执掌,若须用处,也定让大众共知;第六,诸方和尚来此说戒者,必假报单,或三七,或一月。来则攒积银钱若干,去则多领费用,此事同做生意一般。今本山聚时不攒单给钱,散也不给疏费,一切随缘,以清净弘戒;第七、诸方大刹各寮房如今都私蓄茶果,布列玩器,以致首开闲谈及空消岁月之风。本山要尽革此弊,凡是同居的大众,若遇云游的僧人,来访的故旧,一概请至客寮,随缘款待,这样才能礼法不废,宾主有光;第八、我每见诸方丛林惯行吊贺与贿送施主的事,这是为僧不守僧仪,出俗反行俗礼,因贪图施主的供养,全不顾违反佛门制度。如今宝华山远离城廓,僧众都要依戒律办事,我相信有道德的施主是会谅解的;第九、隆昌寺在山中,不同于城市,柴米皆需要担运。今后寺中凡是敲起犍槌,大众都要同行。我是一寺之主,如果自愿逸乐,如何统帅僧众?从此遇事必躬行于先,不敢居后,除病除老,方可休息。大众也必须如此才行;第十、所有僧众必须遵守佛制,勿要贪食俗人的菜饭,勿要穿着丝织的衣着……大家要彼此策进,莫放纵自己的身心。今日以此十事自勉,也希望同居者相互勉励之。”这番感人肺腑的誓言,深受信众好评,当时常住1500人,不行募化,吃穿也很宽裕。
此十誓,为便大家遵行,见月律师亲自修改成十规,用楷书抄写刻于石碑上,称《共住略策》十约:一、杜绝房头,誓不剃度;二、不收单资养老;三、不发化主;四、不私设厨库;五、香仪悉归常住;六、戒期不纳攒单;七、各寮不得私备饮食;八、不行吊贺;九、一切作务同众;十、同界共住必遵律制。《宝华山志》说:“此十约定,而风闻四方,道誉隆起,人咸赞仰。”
关于修持之事,他也身体力行,为人榜样。顺治十一年秋,见月在本山的僻静之处亲自修行“般舟三昧”。不坐、不卧、不傍倚,昼夜站立,口唱心念阿弥陀佛,计90日;顺治十二年,又复修此“般舟三昧”9旬。入山瞻礼的云游僧亲眼见到见月如此苦修,全都“洗心皈敬”。
他住持隆昌寺34年,常住物不曾寸丝着身,一文归己。他待人真诚,持身庄重,虽仪容严肃,但“慈风惠泽,普被于贤愚”。他不偏好恶,对谁都一样。他未曾用一纸招徕弟子,但膜拜者数以万计。著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释》、《僧行规则》、《黑白半月两乘布萨正范》、《三坛传戒正范》、《教诫比丘尼正范》、《剃度三皈五戒八戒正范》、《一梦漫言》等刊行于世。他的努力,为隆昌寺奠定了久隆不衰的基础。他是宝华山的大功臣,为隆昌寺第二代律祖。
释德基,号定庵,见月弟子,主宝华山第三代法席。俗姓林,福建省莆田人,在姑苏宝林寺剃度出家。来宝华山隆昌寺受戒后,住寺苦修十年,任上座教授,后继任住持法席。他继承见月衣钵,遵循见月规范,增修庙宇,采诸部精华,发前贤底蕴,著《羯磨会释》16卷、《宝华山志》12卷。经他努力,使传戒规范严整完善,使宝华山真正成了全国有名的“律宗第一山”。
释福聚,字文海,为宝华山第七代法席。俗姓骆,世居浙江义乌,后迁居江南栗水县。14岁出家,24岁来宝华山受戒,又出外云游八年,回山后主法席。清雍正十二年,奉世宗之谕,率宝华山执事僧120人到北京放皇戒,全国各地有1119人受戒,轰动全国,宝华山隆昌寺又一次名声大振。福聚因放皇戒于北京法源寺,所以又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在宝华山任法席三十年间,得戒弟子遍天下,其高足在南北主法席者有二十余人。撰有《南山宗统》、《瑜伽补注》、《施食仪规》、《宝华志余》等。他是弘律功臣,也是宝华山修志功臣之一。
自三昧律师至今,宝华山共有22代律祖,他们依次为:释寂光,字三昧;释读体,字见月;释德基,号定庵;释真义,字松隐;释常松,字闵缘;释实永,字珍辉;释福聚,字文海;释性言,号理筠;释圆先,号浑仪;释明如,号恺机;释定胸,号卓如;释慧皓,号朗鉴;释昌苍,号体乾;释海然,号敏通;释印宗(正觉),号朗圆、字圣性;释浩净,号发圆;释光悦,号德宽;释融忍,号妙柔;释戒暑,号东巽;释大鼎,号映彻;释大鑫,号茗山;释月济,字培功,号慈舟。
其中1950年到1953年,一度由清定法师主隆昌寺法席,弘传密宗。1953年后恢复为律宗道场。
1995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84名僧尼于隆昌寺受戒;1957年则有多达1985名僧尼前来受戒,其中有印度僧1名,中国香港僧一名。1987年开放以后,于1992年恢复传戒,新戒共985名,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日本籍新戒61名。今年该寺在慈舟方丈的主持下创办了宝华山律学院。相信宝华山隆昌寺今后在加强佛教界的自身建设方面一定能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