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清代张廷玉编撰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332卷,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中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从第一次开馆到最后一次定稿,前后95年,是官修史上历史最长的一部。
明史为何修了95年?
其实真正修史并没有这么久,这95年里有34年都是浪费掉的,为什么说是浪费呢?满清入关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645年,顺治帝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修撰《明史》。本朝的史书一向都是由下一个朝代来修,既然宣布修《明史》就意味着明朝亡了,这才是顺治帝的目的。顺治对于真正修书这件事吧,倒并没有这么着急,所以直到1735年《明史》才最终完成,共历时95年。
除了前边浪费的34年,剩下的61年也是事故频出,接连换了好几拨人。第一个人叫万斯同,他不任职不署官衔,一心只想把《明史》这本史书修好,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最终完成了500卷的《明史稿》。曾有学者评论万斯同,“专意古学,博通诸史”。
他去世后,第二个人登场了,他叫王鸿绪,在修书过程中惨遭罢免。他知道修《明史》是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儿,走的时候竟然把万斯同的《明史稿》也偷偷带走了,经过删减完成了310卷的《明史稿》,然后还很不厚道地将作者改成了自己。因为当时早已不允许私人著述史书,所以第三个人又登场了,张廷玉奉命对王鸿绪的《明史稿》进行订正,最终完成了332卷《明史》,王鸿绪的名字自然也被抹去改成了张廷玉,实际上《明史》的核心仍然来自于万斯同的《明史稿》。
明史的质量怎么样?
那用了这么长的时间著述和修改,《明史》的质量怎么样呢?慢工出细活,这书还真是不错。《明史》是一部高水平的史书,因其编纂得体、材料丰富、叙事安全、文笔简洁而受到史家的称赞。在二十四史中,历来公认前四史是最优秀的,梁启超评价《明史》是除前四史外最为完善的史书。《明史》对于材料的使用非常谨慎,严谨到对于流转的故事都要进行考证,如果不靠谱就放弃不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将两种说法都写下来,让读者自己选择。比如对于建文帝的去向之谜,《明史》就有两种记载,一种是李景隆叛变后建文帝死于战火中,而另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在当时从地道逃走出家为僧,真相到底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定论。
然而,《明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最大的缺憾就是对明与清交替时的记述极少。总体而言,《明史》本纪,分帝而述,编年记事,又不失为一个整体,笔墨虽少,却完整明了,轻重适宜。比较遗憾的是《明史》只记载到崇祯,没有对南明诸帝立传,这是清朝初期政治形势所决定的。清代官修史书,不但不能为南明诸帝立纪,甚至在列传中也不能立传。清初私家修史,妄谈及此,则也难免于“文字狱”之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