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田法是什么意思(增产的代田法为什么没有被长期推行)_汉武帝_统治者_耕作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都尉赵过提出的一种耕作方法。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田地的耕作之法,把田分为沟、和垅,第一年把种子播撒在水沟,垅先空着。等到夏天草长的季节,就可以将垅上的土锄到沟里。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都尉赵过提出的一种耕作方法。据《汉书·志·食货志》的记载:“过能为代田,一畮(亩)三甽(垄沟)。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田地的耕作之法,把田分为沟、和垅,第一年把种子播撒在水沟,垅先空着。等到夏天草长的季节,就可以将垅上的土锄到沟里。

这样做不仅可以抑制草木疯长,还可以使作物的根深;不仅能抵抗秋冬时节的大风,还可以固水,储存水源。到了第二年,垅已成沟,再在沟处播撒作物种子。

借此,土地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且,不至于土壤贫乏,收成减少。

这种耕作方法就是历史上的“代田”之法。

那么,“代田法”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中国古代,如果百姓衣食富足,国泰民安,统治者不会有心思去管理农业发展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因为缺粮少米,影响到了国家的安定和统治者的统治,才会引起封建阶级的重视,才会有人想着增产增收。然而,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

西汉初期,为了尽快让整个国家得到最大的休养生息,文帝和景帝都倡导“无为而治”。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就是西汉初期统治阶级休养生息政策下出现的繁荣景象。

《帝王世纪》曰:“自孝惠至文、景,与民休息,六十余岁,民众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

国家的粮仓不仅有吃不完的粮食,甚至,还出现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

但是,这样的安定和繁荣,并没有坚持太久。

自建元六年汉武帝开始执掌朝中大权之后,他穷兵黩武的治国方式,便取代了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在华夏领土上,到处实行武力扩张政策。

在长达14年与匈奴的征战中,在漠北之战重创匈奴,最终,使长达数百年的匈奴之患得到了控制,且先后征服了北方西域、鲜卑、朝鲜等部族。

然而,正是因为长达数年的征战,使得百姓生活困顿,国库亏空。因为常年征战,基本无人务农,甚至,在汉武帝后期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局面。

此时,离西汉初期的盛世才不过50年而已。最终,汉武帝在这样的国家局势面前,不得不重新采用西汉之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由此,“代田法”便在这样的国情之下应运而生。

可以说,汉朝军事碾压匈奴的背后,就是一场领先于欧洲上千年的“农业革命”。不得不说,“代田法”确实给汉武帝后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汉武帝采取赵过建议,在全国很多地区实行“代田法”以来,农民粮食产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高,良田垦地也逐渐增多,使得农民的生活日渐好转。

粮食产量的极大提高,不仅对汉武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的繁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还对汉武帝政权的稳定,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到了汉武帝晚年,汉朝再次出现了百姓生活富足,国家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此外,“代田法”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生产工具的重大变革。

赵过为“代田法”发明的“三脚犁”,不仅让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更是中国农耕史上农业生产工具的一次重大变革。

其实,在汉武帝末年,虽然,实行了“代田法”,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但当时,却没有完全放弃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征战与开疆扩土。

所以,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代田法”其实就是统治者为了满足国家军事上的需要,为进一步的开疆辟土积累粮草,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其实,“代田法”与当时的军队和军事息息相关。

“代田法”最开始推行的三个地区是河东、弘农和西北边郡,这三个地区很明显,都是当时国家的军事重地和边郡地区。可见,“代田法”军事需求明显大于当时农业生产需求。

为了适应当时战争形势的发展,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代田法”来缓解当时军队粮食极度短缺的形势。一旦这样的局面得到了缓解之后,“代田法”便很有可能不被重视,甚至,被废除。

而事实也证明,“代田法”在历史上推行的时间非常短暂,并没有得到统治者长期的推行,甚至,后世的农书上对“代田法”也没有作详细的讲解或说明。

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这种农业技巧并不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是为了军事和战争的需要。

总而言之,“代田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农民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的产生却是军事和战争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开疆辟土的军事需要,为了让军队有充足的粮食供应而实行的补救性措施。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代田法”的存在及推行时间短暂,它只能是军事及战争时代下的产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