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是谁查办的?_乾隆_甘肃_科举

  历史上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是谁查办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其实查办人正是清朝第一巨贪和珅,颇具有讽刺意味,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经过。

  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珅对官场有了新的认识。在查处了李侍尧贪腐案之后,和珅在朝廷中的地位虽然更加稳固起来,但李侍尧的倒台,让和珅认识到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建立权力网络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努力地表现自己,在各处邀功,强化乾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另一方面,他通过各种手段培植亲信,铲除异己。

  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循化爆发了苏四十三起义。在反贪、理财、参与文治等各方面已经有所建树的和珅,在乾隆皇帝重视自己的“十全武功”和整个清朝好勇尚武的气氛当中,他积极主动地要求到前方参战,希望在武功上有所建树。


  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宠信正隆,于是特地命阿桂为主帅,与和珅一同前往甘肃前线督师。和珅匆忙调集了一万多兵马,赶往甘肃,希望抢在阿桂到任之前,抢立战功。他自认为对付只有数千人的叛军,是轻而易举的。

  但和珅从未到过西北,并不了解战况和当地实际,发布的命令完全无法施行,因此受到将官的抵制。和珅一怒之下,奏报乾隆说海兰察等将领不听调遣,以至还未战将便被乾隆治罪。这引起了军中不满,和珅军中更是威望扫地。由于和珅贻误战机,乾得又宽恕李侍尧,令其将功赎罪,前往甘肃以李侍尧管理陕甘总督之事,并将和珅召回京。

  和珅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没干,于是主动向乾隆要求负责筹备粮草物资之东隅收之桑榆,和珅在战斗中贻误战机,到在筹备粮草时却立了大功。军队粮草是个题,和珅督促粮草,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因为供应不及时,害怕承担责任,竟然主动上奏捐献四万两白银作为军饷来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这一下子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怀疑。

  清朝的官员正式官俸非常少。一品文官不过年俸银180两。雍正皇帝为了杜绝官员贫寒贪污的问题,设立了养廉银,但是养廉然比俸禄要高,却远比不上贪污所得。王廷当时只是个布政使,清代的布政使,又名管理一省的财政、人事和刑名等事务,一般台、方伯,仅是从二品官员。

  如果不贪污,绝不可能有四万两白银的积蓄。而且甘肃连向朝庭上报旱灾,乾隆特地准许甘肃捐监和珅却说是连日降雨导致贻误战机,这件事开战,在隆只,后回京。有才。失没想大问粮草愿意供应,也因为银虽赞在藩司,称藩他是年来赈灾,情让乾隆皇帝很是疑心,于是命令王廷赞前来热河觐见,并密令和珅彻查王廷赞的财产。

  这一彻查,查出了清代第一大贪污案。

  清朝初年,读书人可以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中捐交豆麦谷粮,成为国子监监生,从而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这一政策被称为“捐监”。《清史稿》记载,“乾隆元年,罢一切捐例。廷议捐监为士子应试之阶,请于户部收捐,备各省赈济。从之”。也就是说乾隆元年(1736)的时候,废除了这一向地方官仓纳捐的政策,改由户部直接收捐,所捐物资用于各省赈济灾荒。

  甘肃一省,地处西北,灾情经常发生。赈济灾民需要由户部调度,因路途遥远多有不便。乾隆三十九年(1774),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亶望,以甘肃灾荒连年,仓储不足为由,与陕甘总督勒尔谨勾结起来,奏报朝廷,请求允许甘肃恢复旧例,收监粮以赈济灾民。乾隆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王亶望与勒尔谨连年谎报甘肃灾情,大肆贪污捐粮。

  后来王亶望的亲信,兰州知府蒋全迪更发明了将捐粮折现,改为直接收银两的方式。几年下来,王亶望等人收取的银两已经难以计数。更有甚者,甘肃本没有收取捐粮,但他们谎报乾隆说,存放捐粮需要修建大量粮仓,并且需要雇佣运粮的夫役,请求户部拨款。乾隆皇帝拨给甘肃白银20万两作为运粮经费,不用说,这笔钱,又被这些贪官贪污了。

  和珅通过对蒋全迪的逼供和对王廷赞的审讯,迅速获知了甘肃冒赈的实情。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开始,甘肃全省有27万名读书人通过纳捐的方式成为捐监生。甘肃全省共收取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这当中,甘肃官员借赈灾之名,侵吞高达300万两。在这起案子中,有112名甘肃官员涉案,其中贪污一千两银子以上的县官即有63人。案件震惊了乾隆皇帝。

  最后乾隆皇帝下令大开杀戒,浙江巡抚原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处斩,陕甘总督勒尔谨赐自尽,现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论绞,甘肃一省被处死的官员共有22人,有一百余名贪官被抄家。清代的第一大贪官和珅,因为查办了清代的第一大贪污案,又立了大功。

  这次甘肃镇压起义事件之后,和珅认识到自己并没有军事指挥的才能,而且亲往前线督战很多时候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从此之后,和珅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不过却屡次因为战争受到嘉赏。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肃又爆发起义,和珅时为兵部尚书,坐镇京城,协调物资。阿桂平叛之后,论功行赏,和珅竟然是首功。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国台湾林爽文起义,清政府军队屡次镇压不力,和珅保奏了与自己不和的大将军福康安,果然取得了成功。乾隆五十三年(1788),将林爽文押解进京处死。而和珅因为举荐有功,受到嘉奖,获得了绘像紫光阁的殊荣,名列平定中国台湾二十功臣当中。更重要的是,和珅因此与福康安缓和了关系,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一个政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珅又保奏福康安平定廓尔喀之乱,顺便让自己的弟弟和琳跟随福康安出征,立下了大功。和珅又是因为这一次保奏和他能通蒙藏语言的优势,在处理西藏战乱之时,扮演了突出的角色,他不仅能够直接阅读藏文奏折,并且能够直接用藏文为乾隆皇帝拟写圣旨,和珅再次获得了乾隆皇帝嘉赏。

  和珅在不断表现自己的同时,十分注意化解别人对他的敌意,编织自己的势力网。除了四处索贿来拉拢心腹之外,和珅也注重利用科举取士的途径来营造自己的关系网。

  在科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官场上独特的门生与主考官之间关系密切的关系网络。这是初入官场的官员寻找靠山最方便的办法,同时也是科举考试主考官笼络自己势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和珅来说,他虽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可是他也明白通过科举形成的师生关系可以笼络朝廷官员,培植自己的势力。

  除此之外,他当时科举不中,就是因为科举考试中有很大的舞弊成分在,谁都知道,每年的主考都是士子们巴结贿赂的对象,和珅自然希望能从中得到好处。并且,主持科举这件事情,与其他的工作不同,为国家选材,这是可以博得好名声的事儿。因此,和珅十分积极地想参与到科举当中。

  科举,是为国抡才的大典,历代都十分重视。清朝虽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也非常重视科举,尤其是开国初期的几位帝王,将科举视作是获得汉族士子人心,笼络汉族知识阶层的重要途径。比如康熙十八年(1769),康熙大帝为了笼络人才,还特开博学鸿儒科考试,当时的名士汤斌等人积极应试,这一科所取彭孙遹、陈维崧、朱彝尊、汪琬、毛奇龄、严绳孙等人皆是一时人望;乾隆元年(1736),乾隆皇帝又仿照其祖父,开博学鸿词科考试。

  和珅自然是知道皇帝对科举的看重,但是他又不是由科举出身,因此一时之间难以参与到主持科举考试的活动中。

  和珅最大的才能就是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乾隆皇帝的心理。他首先从乾隆皇帝交给自己的其他文化工作入手,比如修史、修《四库全书》等官方书籍的编纂等工作当中,他忠实地执行乾隆皇帝的意志,很快获得了乾隆皇帝对他在文化领域工作的信任和对他才能的认可。不久,乾隆皇帝便开始任命和珅为殿试读卷官等职务了。

  和珅把持科举考试之后,先提拔的便是当年自己在咸安宫官学中的老师,吴省兰、吴省钦兄弟。吴氏兄弟才学很高,但是屡试未中,后来他们通过和珅的门路,终于考中,原来的老师拜在自己的学生门下,成了学生的门生。二人对和珅忠心耿耿,因此和珅对他们也是不断提拔。

  据说,有一年,吴省钦在和珅的举荐下做了直隶学政,主持这一年的顺天乡试。吴省钦大肆收受贿赂,竟然明码标价,按照生员所送银两的多少来确定考试名次。这次考试导致读书人怨声载道,很多贫寒生员,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因为没有银子送给吴省钦而名落孙山。

  这些读书人的能量也是很大的,他们到处张贴讽刺吴省钦的对联和诗文,比如有一副对联,上联写“少目焉能识文定”,下联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横批为“口天欺天”。对联横批中的“口天”正是个吴字,上联中“少目”则是拆了“省”字,“欠金”组合则是“钦”字。这副骂吴省钦只认金银而不识才学的对联流传很广。吴省钦十分害怕对联传到京城中去,便让人将对联都揭了下来,还四处搜查贴对联条幅的考生。

  和珅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便以自己的贪污经验来教训吴省钦说:“在直隶学政的位子上,银子还发愁吗?这种事万不可太明目张胆了,上榜的考生若都是草包,到时事情闹大了,脑袋都保不住,还去哪里弄银子?” 吴省钦自此才乖觉了不少。

  对于巴结自己、能给自己送银子的人,和珅是尽力拉拢,比如对吴省兰兄弟,但是对于不肯巴结自己的读书人,和珅便千方百计地予以打击。比如福建名进士郑光策,是当时福建的士人领袖,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乡试当中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庚子恩科考试,一举中进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郑光策赶赴杭州向南巡的乾隆皇帝献赋,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与浙江士绅一起获得一次考试授官机会。

  但是却因为不肯给监考官和珅下跪得罪和珅,和珅竟然将整个福建省的考卷都不阅卷,致使福建无一人考取。此后郑光策便在家乡教书为生,道光名臣林则徐便是郑光策的学生。

  《清史稿·和珅传》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山西举人薛载熙进京考试,会试成绩很是不错,不料却被取消了殿试资格。原来薛载熙考试之前没有去拜见主考和珅,和珅竟然怀恨在心。因为这一年是皇太后80大寿,乾隆特地恩准薛载熙可以参加复试,可和珅十分歹毒,竟以薛载熙复试试卷与初试不一样为理由,说薛载熙可能是请人代考作弊,将他的举人也革掉了。薛载熙回家后发奋读书,直到嘉庆六年(1801)才得以平反。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为此特地举行恩科考试。许多举子都知道和珅把持科举考试多年,因此在考前纷纷向和珅送礼,和珅自然是来者不拒,收礼无数。不料,乾隆皇帝为了显示交班给嘉庆,竟然让嘉庆皇帝钦点会试考官。

  嘉庆皇帝自然不会点自己痛恨的和珅,而是点了时任左都御史的名儒窦光鼐。窦光鼐是山东诸城人,15岁即考中了山东省乡试的第三名,22岁就中了进士,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在朝廷中威望也很高。他自然是不会买和珅的账了。和珅非常着急,偏偏副考官礼部侍郎刘曜云、兵部侍郎瑚图礼与窦光鼐相比都资历较浅。

  这一科考试,窦光鼐所取有高鹗等众多大才子,是一次公正的考试。但是巧的是,会试所拟的头两名竟然是浙江的兄弟两——王以与王以衔,和珅抓住这个机会,挖空心思地给窦光鼐罗织罪名。窦光鼐曾任浙江学政,和珅便说窦光鼐取中王氏兄弟是培植自己的亲信。乾隆皇帝也觉得很怀疑,便罢免了窦光鼐的官职,将他以四品衔打发退休了。

  然后,命令纪昀重新复试,出人意料的是王以衔这次考中第一名。乾隆皇帝亲自考试,王以衔仍旧应对自如。乾隆非常高兴,钦点王以衔为状元,并说:“若此则彼之兄弟联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测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弥封而再易置,则转不公矣。”面对这样的结果,和珅是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但乾隆皇帝却并没有恢复窦光鼐的官职。原来窦光鼐为人非常耿直,有着山东人的倔脾气,本来科举考试有着不成文的规矩,省份之间会有平衡,头名状元和二名榜眼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一个省份的,何况是兄弟二人。窦光鼐却竭力主张按考卷优劣来定名次,这样就不仅使和珅收取贿赂的考生无望,而且使得能够凭借名额平衡获得好处的满族考生一下子处于劣势了,因此对这次考试结果,并没有人支持窦光鼐,反而是舆论一片哗然,尤其是落榜考生,纷纷指责考试不公。

  窦光鼐,这个耿直倔强的山东老头成了这次考试的牺牲品。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之后,清代还有人在笔记当中指责窦光鼐的为人,甚至说他拜在和珅门下自称门生之类。以窦光鼐的狷介性格来看,他向权势熏天的和珅屈服的可能性都很小,说他拜倒在和珅门下,则完全是污蔑。史笔如椽,每下一字都需万分谨慎,信口雌黄的话写下去了,就可能诬古人于莫辩了。

  和珅在科举考试中肆无忌惮地徇私舞弊,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所遇到的不公待遇,他在科举上的罪行最后也成为嘉庆皇帝给他定的二十条大罪之一,而他所苦心钩织的势力网,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树倒猢狲散,比如吴氏兄弟受他的牵连,也被降职。幸好嘉庆皇帝不计前嫌,吴省兰才得以继续为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