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中,常常出现皇帝给权臣加“九锡”的场景,而被加“九锡”的大臣最后也往往会篡权夺位,王莽、曹操、孙权等人都接受过加“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九锡”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呢 ?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何为“九锡”
“九锡”到底是什么?其实,“锡”是个通假字,通“赐”字,“九锡”就是“九赐”,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的礼遇。
但在最初,“九锡”并不指器物。据《周礼·春官·典命》和《礼记·王制》记载,“九锡”是官爵的九个等级,“上公九命”,为最高等级。
后来九锡逐渐和器物挂钩,《公羊春秋传·庄公元年》记载:“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 汉代的何休注解说:“礼有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斧钺,九曰秬鬯。”
《汉书·武帝纪》记载:“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颜师古在注释里引用应劭的话,以“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百人、斧钺、弓矢、秬鬯”为九锡。
《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用纬书《礼·含文嘉》说:“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县,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车马不是一般的马车,而是指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同时包括玄牡二驷,就是黑马八匹。按照“周礼”,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衣服是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鞋)一双。依照“周礼”, 能安民者赐之。
乐县(即乐悬),指定音、校音器具。依照“周礼”,使民和乐者赐之。
朱户,指红漆大门。依照“周礼”, 民众多者赐之。
纳陛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就像现代的贵宾专用通道;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依照“周礼”,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虎贲是指守门之军虎贲卫士,人数若干,有人说是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的武器,如戟、铩之类的。依照“周礼”,能退恶者赐虎贲。
弓矢包括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是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依照“周礼”,能征不义者赐之。
斧钺(有时是黄钺),象征权力的斧头,依照“周礼”,能诛有罪者赐之。
秬鬯,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依照“周礼”,孝道备者赐之。
二、接受过“九锡”的名人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天子赐给他弓矢和车马;晋文公击败楚国后,周天子赐给他弓矢、车马、秬鬯、珪瓒。这种赏赐,表示的是周天子对他们霸主身份的认可,意味着他们可以代表天子征讨不服。
但这不是完整的“九锡”,历史上第一个接受完整“九锡”的人是王莽。
《汉书·王莽传》记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张纯等九百多人请赐王莽九锡。他们上奏说:“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五月,太皇太后临于前殿,亲赐王莽九锡。
王莽所受各项赐品为:“绿韨衮冕衣裳,玚琫玚珌,句履,鸾路乘马,龙旗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秬鬯二卣,圭瓒二,九命青玉圭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啬夫,佐安汉公。在中府外第,虎贲为门卫,当出入者傅籍。自四辅、三公有事府第,皆用传。以楚王邸为安汉公第,大缮治,通周卫。祖祢庙及寝皆为朱户纳陛。”
具体内容很复杂,大体依照《礼·含文嘉》所记载的(包括佩刀、玉饰、色履)、车马、弓矢、斧钺、秬鬯、朱户、纳陛、虎贲三百人等,但也有所不同,比如“乐县”换成了“珪瓒”(古代的玉柄酒器)。
接受“九锡”后,王莽最终废汉室建立了新朝。从此,“九锡”成为了权臣篡位的先声。
第二个接受“九锡”的是曹操。汉献帝建安末年,曹操为魏王受九锡,顺序全依《礼·含文嘉》,但加了珪瓒,严格算起来是十件,但他把珪瓒算作秬鬯的副品,就是说酒杯和酒算作一件,所以仍是九锡。
曹操被授九锡后,其子曹丕建立曹魏。孙权也曾被曹魏授予九锡,后称帝建立吴国。
到了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权臣谋夺帝位都照此例,先加九锡,表达承天命之意。比如司马懿在诛灭曹爽及其党羽后被曹魏授予九锡,其子司马昭也被曹魏授予九锡,其孙司马炎建立晋朝;晋惠帝司马衷加赵王司马伦九锡,司马伦矫诏晋惠帝禅位,自称皇帝,尊惠帝为太上皇;前赵刘曜遣使拜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加九锡,第二年年石勒建立后赵;石弘授石虎九锡,石虎之后篡位杀死石弘;桓玄被东晋授九锡,后称帝建楚国;南梁豫章王萧栋给侯景加九锡,封为汉王,同年侯景逼萧栋禅让;南朝四朝(即宋、齐、梁、陈)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朝;东魏元善见追赠高欢为相国,进爵齐王,备九锡殊礼,后来高欢之子高洋篡位建立北齐;杨坚从北周接受九锡,后建立隋朝;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杨侗给予九锡,后废杨侗自立为帝,建郑国。
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当然,也有人拒不接受九锡。比如蜀汉时李严曾向诸葛亮劝进受九锡,被诸葛亮拒绝。《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三、“九锡”制度的消亡
到了宋朝以后,权力不断向中央集中,加九锡,权臣篡位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了,据记载,在宋朝的历史上,只有两处写到了加九锡。明朝就更少了,只有明末的魏忠贤一人被阉党上奏请求加九锡。到了清朝,赏赐九锡就彻底从史书的记载中消失了。
其实,“九锡”作为权力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古代皇权的发展状态,权力重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九锡的作用和数量。
汉魏南北朝时期,忠君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皇权也没有完全集中,往往形成皇帝和世家大族共治天下的格局。所以,在民众眼里,诸侯和极大势力都可以被视作君王,所以九锡配合禅让制得以屡次实行。甚至在三国时期,帝王还利用九锡来笼络其他势力。
但在唐朝之后,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逐渐加强,民众的“忠君”思想逐渐加固,更重要的是,皇权越来越集中,加九锡这样的事情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