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瓦舍,即宋代勾栏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
南宋临安的瓦舍数量据各种史籍记载,共有24座,这还不包括“独勾栏瓦市”,即在瓦舍中只有一个勾栏的娱乐场所。大多数的瓦舍都有多个勾栏,每一个瓦舍中的勾栏数量不等。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另外,临安还有那种“独勾栏瓦市,稍远,于茶肆中作夜场”。每个勾栏中能容纳的人数大小不一。而每个勾栏的演出是从早上一直演到晚上,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
据《东京梦华录》卷二称,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而每个勾栏的演出是从早上一直演到晚上,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临安市民“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中消遣”。《东京梦华录》中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可以想见,当年临安二十几个瓦舍里,约有上百个勾栏在演出,每个勾栏里有上千或数百个观众在看戏。粗算一下,当年杭州城里每天的戏剧观众可达2万至5万人,一年观众累计达700万到2000万人次。
虽然南宋“勾栏”的实物遗存全部消失,图片形式的记载也完全失传,但还是可以从浩繁的文字记载中找到关于它的描述。还有一些考古发掘的古墓葬中的雕塑和壁画图片资料,虽然不是直接描写勾栏的,但也可以从中发现可以参考的踪影。
根据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杜善夫《庄家不识勾栏》、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当代学者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等文献记载,经过总结归纳,得出了如下的关于勾栏的结构资料:
1、整个勾栏剧场是木结构的,而且是全封闭的,只有一个门供观众进出。
2、勾栏内部,舞台分为前部的“戏台”和后部的“戏房”。戏台周围是用栏杆围起来的,所以叫“勾栏”,它是画着各种花纹的(见莫高窟112窟《西方净土变》壁画局部)。戏台与后台的戏房用“鬼门道”相通供演员进出,戏台与戏房之间用“神巾争”隔起来,它的上面画着神像(见山西洪洞霍山明应王殿壁画杂剧作场图)。
3、观众席分为神楼、腰棚。神楼是正对着戏台而位置比较高的地方,放着供奉的梨园神之类的神灵牌位,也可以放观众席;腰棚就是围着戏台的木制的观众席。观众席里是没有站席的,每个观众都有座位。座位是不编号的,先到先坐。
4、在观众席中还有等级,有“金交椅”,还有“青龙头”。金交椅是留给皇帝坐的,当然是在舞台正中最近处。按照古代“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青龙头”在舞台的左侧下场门附近,“白虎头”在舞台右侧的上场门附近,都是最好的位置。
5、舞台的一侧有“乐床”,原本是放置乐器的地方,在勾栏中成为乐队演奏时坐的地方(见山西稷山马村五号金墓杂剧雕砖“乐床”图)。
6、勾栏的大门入口处,贴有“招子”,是花花绿绿的。上面写着当天演的是什么戏和名角姓名等。
7、大门入口处还挂有“旗牌”“帐额”,旗杆上挂着“靠背”。这些东西的样式都没有留下来,现在已无从可考,但可以从其他的画面中参考。帐额是绢质的,上面写着金字,横挂在大门口的类似横幅的东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