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什么意思(廖化的能力真的那么差吗)_蜀汉_俗语_蜀中无大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是出自晚清文人壮者所著的反迷信文学作品《扫迷帚》,根据其原文可见,作者之所以甩出这句关于廖化的俗语,目的是比喻对方少年冒充名家的行为。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受关注的时期,因为太过于熟悉,后人发明了许许多多关于当时的俗语和顺口溜。

举例来说,在形容人多力量大、集思广益时,人们会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形容准备基本妥当,只缺最后一步时,人们会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除此之外,还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许多人认为,这指的是蜀汉政权到了中后期时人才凋零,连廖化这样平庸的将领都能担任先锋。

那么,这句话真的是在贬低和嘲讽廖化的能力吗,总被人们忽视和瞧不起的廖化,其真实能力到底如何?

其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是出自晚清文人壮者所著的反迷信文学作品《扫迷帚》,其原文中写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甩出这句关于廖化的俗语,目的是比喻对方"少年冒充名家"的行为。

因此,关于这句俗语的正确解释,其实应该是说当时廖化虽然年事已高,但因为蜀地缺乏人才而不得不坚持担任先锋,并没有什么嘲讽这位老将的意思。

遗憾的是,当这句俗语被广泛使用后,许多人搞错了其中的重点,认为它着重强调的是廖化能力不足,却不知道其创造者最初想表达的重点是蜀汉后期缺乏人才的窘境。

尽管"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并没有什么嘲讽廖化的意思,但在许多人眼中,廖化确实是一个平庸的将领。

得益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大受欢迎,许多人对三国时期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不过,也正是因为只了解小说当中的内容,很多史实被掩埋在了舆论当中,不少历史人物也遭受了误解。

据《三国志》记载,廖化本名廖淳,是荆州襄阳人,关羽镇守荆州时,他被任命为了主簿。

后来,荆州被东吴袭取,关羽也兵败身亡,但廖化因忠于关羽、忠于蜀汉而不愿降吴,于是先靠诈死换得了逃跑的机会,随后便带着老母亲星夜兼程地赶往蜀地。

当廖化赶到位于今湖北宜昌境内的秭归时,正好遇见了为报关羽之仇发兵东征的刘备,后者对廖化的忠义感到十分欣慰,因此将其封为了宜都太守。

刘备东征后不久便病逝白帝城,而廖化则在诸葛亮北伐时被征辟为了丞相参军。

随诸葛亮北伐的过程当中,廖化先后担任广武都督、阴平太守,而诸葛亮死后,他又跟随大将军蒋琬北伐,并击败魏南安太守游奕,射杀广魏太守王赟。

此战十一年后,廖化又随姜维北上收服羌胡、与曹魏将领郭淮、邓艾等人对峙。

景耀二年(259),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受封中乡侯,在蜀汉的地位可谓相当之高。不过,从两年后宗预与之交谈时提到"吾等年逾七十"可见,当时的廖化早已年华不再。

即使如此,他还是多次率军北上,为蜀汉释放自己仅存的一点余热。景元五年(264),此时年龄至少已经七十有四,最高则可能已经八十三岁的廖化本打算与老友宗预一同移居洛阳,但因为年老体弱而病逝于途中。

关羽去世后,廖化没有投降魏、吴,而是带着母亲长途跋涉投奔刘备,这体现了忠和孝;效力蜀汉多年,即使年事已高但依然愿意接受赋予自己的责任,这体现了廖化的非凡毅力;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廖化"以果烈称",即是说他作战风格果断而勇猛;

另外,就算是从关羽被杀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开始算起,廖化的军旅生涯都至少持续了四十多年,这显然是值得尊敬的。

综上所述,廖化没有关羽"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的恐怖战斗力,也不像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敌皆无敢近者"那般霸气十足。

不过,他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就即使蜀汉积贫积弱,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但依然矢志不渝地为其奉献一生,付出所有的精力。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关羽、张飞那样出众的能力,或者说,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与之比肩。相比之下,像廖化这样看似平凡,但内心强大的人,或许更适合被作为学习的榜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