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和武则天同为篡位者_为何结局却完全相反?_自己的_武则天_周朝

  按照各种历史纪念表的普遍说法,唐朝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享国289年,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从公元690年的九月到公元705年的二月,皇帝姓武不姓李,国号是“周”不是“唐”,皇帝姓氏的改变,从客观上来说就是改朝换代。唐朝这样的情形与汉朝极为相似,汉朝在漫长的岁月中夹杂了一个十五年的新朝,唐朝同样夹杂了一个十五年的周朝,新朝以外戚权臣王莽而始终,周朝以强势皇后武曌[zhào]而始终。但王莽和武曌的结局却完全相反,王莽是以乱臣贼子的身份被贬入列传,而武曌则是以皇帝的身份被写入了本纪。武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奋斗,终于夺得了天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掌握国家命运的女性皇帝。

在那个男权至上的帝制时代,武曌以女性的身份成为了一个强大王朝的命运主宰者,因此而被世人所熟知。然而她所建立的周朝,在经过短短的十五年之后,却被她亲手终结,而她自己最后没有以“则天大圣皇帝”的身份入葬,而是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与丈夫李治合葬于乾陵。

  武则天长的是天庭饱满、前额方正、下巴宽厚、眉清目媚,这样的长相是很符合唐朝时期的审美标准,据说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她出资,令人按照自己的容貌雕刻而成的。武则天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十四岁入宫做了11年的才人,然后出宫做了4年的尼姑,30岁再次入宫,先后做了3年的昭仪、28年的皇后、7年的皇太后、15年的皇帝以及不到一年的皇太后。她先后嫁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这两位父子皇帝,她也抚养出了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这两位兄弟皇帝。

  作为女人武则天的性格十分刚烈,她的手段残忍冷酷,她以铁鞭、铁锤、匕首来对付唐太宗难以驯服的烈马,也以这种方式来清除她攀升道路上的种种障碍。面对自己的情敌,她斩断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手脚,并将她们放在酒瓮当中,对待自己的家人,她毒杀了自己的亲姐姐韩国夫人、亲外甥女魏国夫人,甚至自己的长子李弘、二子李贤也难以幸免。只要能达到自己向上攀升的目的,任何阻碍她的人都会被她无情地清除,哪怕面对自己的亲儿子也毫不手软。

  建立周朝之后,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大肆任用酷吏,诛杀、贬斥唐朝的重臣和李唐的宗室,可以说武则天是得位不以其道,杀人心狠手辣。但是她的历史功绩却彪炳史册,她采用了重视农桑、轻徭薄税的休养生息的国策,她还发展了科举制度,首创了殿试、初创了武举,为防止作弊而采取的糊名制度也是从她这里开始的。虽然武则天重用小人和酷吏,但这些人只不过是维系她统治地位的耳目和爪牙,她以君子来治国,以能成来经世,用合适的人办合适的事,表现出了武则天高超的驭人之术。

  在她掌控大唐帝国的半个多世纪中,她的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了她积极进取的统治之道,所以唐朝在武则天之前有贞观之治,武则天之后有开元盛世,她的这半个多世纪为唐朝的繁荣和强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武则天让人又爱又恨,今天陕西乾陵前那耸立的无字丰碑,据说就是按照武则天的遗言所立的,它所代表的含义众说纷纭,但它留给世人的是对武则天一生的无尽的思考。

  武则天原名武照,在她登基之前她为自己的名字造了一个新字“曌”,这个她新造的字的含义是日月当空。不仅如此,她还对更改年号情有独钟,武则天在位的15年里,产生了14个年号,经常是一年一改年号,甚至有时候是一年三改。武则天的这些举动显示了她具有浓厚的名号情结,登上皇位之后的武则天,她的名号情结驱使她要将“唐”国号加以修改,而她最后选择了“周”这个国号也是颇有深意。

  武则天原籍是山西文水县人,公元625年出生在长安,她的父亲武士彟原本是一个木材商人,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武士彟曾资助过李渊,唐朝建立之后,武士彟就成为了开国功臣,后来被封为应国公。对于这个曾资助过自己的木材商人,李渊还是比较关心的,曾做媒帮助武士彟娶了隋朝宗室宰相杨达的女儿为妻,之后杨氏为武士彟生下了三个女儿,武曌就是二女儿。

  自魏晋之后直到初唐时期,等级森严的门阀观念深入人心,在那些旧贵族眼里,武士彟这个木材商人起家的新权贵只不过是一个暴发户,文水武氏这样的出身是很差的,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到后来有了改变,在公元659年也就是武曌做皇后的第四年,朝廷新修的《姓氏录》中,武曌的父族列在九等姓氏的第一等,武氏成为了天下最高贵姓氏中的一员。究其原因是因为武曌为武氏家族找了一个好祖宗,使得武氏家族有了显赫的家世和悠久的渊源。

  武曌找的这个祖宗就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相传周平王少子出生的时候,他的手掌上有一个“武”字样的纹路,于是就以武为氏了。这样一来武氏就是出自姬姓了,也就是说武氏就是姬姓,只不过在周平王少子的时候改姓武了。姬姓是夏、商、周时期周朝的国姓,武曌的父族追根溯源出自于姬姓,也就是说武曌的父族乃是周天子的苗裔,所以武曌当了皇后之后追封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周国公”,最后追封为“周忠孝太皇”。

  在唐朝人眼里,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只有周朝和汉朝,唐朝人认为“周用王道,教化一人而人从;汉杂霸道,刑政严而俗伪”,这两个朝代相比较的话还是周朝更符合唐朝人心中的盛世。武曌在正式建立新的王朝之前,改用周朝的历法,国家制度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的名称都采用周礼,比如之前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尚书,武曌则改成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尚书。

  武曌将新国号定为“周”,一方面是为了确定自己姓氏的来源,表明自己乃是周天子的苗裔,确立自己做皇帝在法理上是行得通的;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自己将要建立一个周朝那样的盛世王朝。其实在武曌将父族牵强附会到周天子苗裔身上之后,她所建立的新王朝也只能用“周”这个国号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她后来所推行了改用周礼、周制也是符合士人们的利益。

  在武曌的周朝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年事已高的女皇武曌就遭遇到了一个在男性皇帝看来不是问题的难题,那就是皇位的继承人是选择儿子还是侄子。虽然当时武曌将自己两个儿子的姓由“李”改为了“武”,但是她知道,在那个子承父姓的社会中,一旦儿子继位之后,那必然会恢复“李唐”,自己辛苦半个多世纪所建立的“周”将变回“唐”。而如果选择侄子,这样尽管“周”的国号不会改变,但是那个时候的“周”已经不是她武曌的“周”了,而是武氏家族的“周”。

  在当时的世人眼里,死后能够进入祖宗宗庙,就可以享受后世子孙的祭祀,如果没有后世子孙的祭祀的话,那自己就成为了孤魂恶鬼。武曌在嫁入李氏之后,可以说就不在是武氏中人了,如果武曌要是把皇位传给了侄子,那等于说是把江山送给了外人。公元691年,宰相李昭德上奏武曌说“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有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李昭德的这番进言深深地触动了武曌的内心,而之后的狄仁杰也以同样的理由上书劝谏武曌。

  武曌也知道自己的两个侄子才德平庸,朝廷上的重臣都十分反感他们,如果强行立自己侄子为继承人的话,自己活着的时候或许可以强行弹压,但自己百年之后必然会引起朝堂的动荡,甚至会发生宫廷政变,自己的侄子们或者儿子们必然会有一方付出血的代价。在武曌看来与其自己死后“周”朝被灭,自己被逐出李氏宗庙,不如现在自己主动让出换取政权的平稳交接。

  在经过武曌的多方面考虑,公元698年九月十五号,武曌立43岁的三子李显为皇太子,公元705年正月二十四日,病重之中的武曌传位给皇太子李显,同年正月二十七日,李显给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四日李显恢复国号为“唐”。至此“周”朝灭亡,“唐”朝复辟,各种各样的制度也都恢复到唐高宗李治时期的样子,而武曌在临终时留下的遗言是“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自己去掉了皇帝的称号,以皇后的身份与丈夫李治合葬于乾陵。

  在父系传承、祖先崇拜、儒学礼教的重重约束下,武曌最终放弃了她大周开国皇帝的荣誉,放弃了她追求一生的女性独立,重新回归到了男权社会当中。武曌以一个女性的身份,通过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使得自己以女性的身份站在了男权社会的金字塔的顶端,在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在面对王朝继承人的选择的时候,为了维持丈夫留给自己的王朝的稳定,她痛苦地将自己的事业亲手葬送,“周”这个国号的背后隐藏着一代女皇的情结和纠结。

  正是有了武曌的这十五年“周”的插曲,使得大唐王朝多了几分女性的柔媚,更重要的是在唐王朝这艘巨轮在即将触礁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改变航向,使得这艘巨轮重新走向了繁荣强大的航线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