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周瑜如果没有死_他自立为王的概率有多大?_孙权_东吴_自立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今天66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周瑜这个人在东吴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孙权曾经说,如果不是周公瑾,我不会成为帝王。可见周瑜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该有多么重要。不过,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到东吴去向孙权借取荆州曾经说,周瑜这个人“器量广大”,怕是不会长久作为他人臣子。曹操也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战,正好赶上军队染上疾病,是我主动烧船退走,凭空让周瑜获得了虚名。”由于当时周瑜的名声就非常响亮,所以曹操和刘备都想离间孙权和周瑜之间的关系。到今天,说周瑜自立的人坚持此说,认为周瑜如不是死得早,自立是必然的。那么,周瑜真的有自立的想法和可能吗?

 

  先来看看持周瑜自立之说的依据以及论点是否成立。

  一、说周瑜在孙策时代就有自立之心,只是没有机会,他虽然有军队,却只有两千人,不足以成事。在协助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周瑜被孙策派回去“还镇丹杨”,而周瑜却偷偷地跑去见了孙策的上司袁术,袁术也想封周瑜为将军。周瑜发现袁术已经是日薄西山,众叛亲离,难以成事,这才不得已返回江东。回到江东的周瑜受到了孙策的热情欢迎,极尽拉拢。显然,周瑜去见袁术,确实是想自立。

  周瑜是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舒县)人。他的从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是汉朝的太尉,他的父亲周异是洛阳令。这样的家族背景,让周瑜有条件能够自立。但是,有条件和有想法是两码事,关键是周瑜有这个想法吗?

  当初,孙策的父亲兴兵讨伐董卓,将家迁徙到了周瑜的家乡舒地。孙策和周瑜同岁,两人非常要好,周瑜就将自家的一所大宅子送给孙策家居住。周瑜到上房去拜见孙策的母亲(升堂拜母),生活上相互照顾,互通有无。周瑜的叔叔是丹杨太守周尚,周瑜想前去探望他。在这个时候,孙策以帮助舅舅吴景攻击刘繇的将军张英,平定江东为名,向袁术借得了一千多士兵,开始了自立之路。孙策到达历阳,军队发展到了五六千人,准备渡江,同时写信告诉了周瑜。周瑜带着兵迎接孙策,两人从横江出发,过江攻打秣陵,一直进入了曲阿,赶走了刘繇。这时候的孙策,已经有了数万军队,感觉到自己攻打吴郡、会稽和扫平山越贼寇已经不成问题,于是让周瑜回去镇守丹杨。周瑜回到丹杨不久,袁术让自己的堂弟袁胤代替周瑜的叔叔为丹杨太守,周瑜就和叔叔一起到达了寿春。袁术想让周瑜当一个将军,周瑜却要求当居巢县长,得到了袁术的允许。周瑜于是从居巢回到了吴郡,受到了孙策的热烈欢迎。

  从这个经历的开初部分来说,周瑜只能是有可能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很快就打消了。原因是他要去丹杨看望叔叔周尚,结果却转投了孙策一起攻打江东。问题正在这儿,周瑜要自立,为什么不去依靠叔叔周尚?这时候他自己手里有兵,叔叔手里有地盘,这样好的机会不用,为什么会在孙策事业已经开辟出一个新局面时再自立呢?如果说周瑜兵少(具体多少不得而知,两千兵是后来孙策给的),但孙策起事时只有一千兵,孙策能,周瑜为什么就不能?孙策让周瑜“还镇丹杨”,是感觉前面已经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目的是让周瑜镇守后方,担心被人抄后路,是一种信任,不是提防。而周瑜也不是偷偷地跑去寿春见了袁绍,而是叔叔的丹杨太守职务被免,不得不回到寿春。至于周瑜看到袁术众叛亲离,最终不能成事倒是事实,但因此认为他不当袁术的将军,是想自立则大错特错,因为他为自己要了一个居巢县长,从这儿便于借途回到孙策这儿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至于孙策再见到周瑜给他授职将军,说拉拢也好,说扩充实力也罢,关键是这时候孙策有两郡在手,借着袁术称帝为由,已经脱离了袁术,自成体系了。

  二、说孙策临终时,把未成年的孙权及其文武大臣托付给张昭,只是在随后周瑜带兵回吴吊丧,才变成周瑜张昭“共掌众事”。由于周瑜在江东名声太大,又经常随着小乔进宫看望守寡的大乔,孙权亲政后,不信任周瑜,于是把周瑜调走。

  孙策临终,将后事托付给张昭,这是事实。还有一种说法,孙权也曾经像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的一样,让张昭看孙权行就辅佐他,不行就自己干。这种说法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将一切行政权力都交给张昭打理,而张昭又是江北士子的名望所在,所谓“托孤”事宜,他只能给张昭说。孙策是意外死亡,在三国时期交通通讯是很不发达的,他根本就来不及召回周瑜。但这绝对不是说孙氏兄弟对周瑜不信任,相反,孙权对张昭再信任,也只不过是臣子加师傅,而对于周瑜来说,则是臣子加兄弟。周瑜带兵回来奔丧,并没有明确记载有没有诏命,在这种情况下他敢带着兵回来奔丧,说明他也不放心孙权安危。孙权让他留下来,还让他担任中护军,是感觉自己多了一份依恃,而并不是无奈。《江表传》记载,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再次打败了袁绍,兵威正盛,下达文书责备孙权,让他送儿子前来做人质。孙权召集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能做出决断。孙权自己是不想遣送人质的,于是单独带着周瑜来到母亲面前商量。周瑜分析了东吴和孙权的优势后,指出了送人质的危害,提出坚决不能送人质的主张。孙权的母亲说:“公瑾与伯符(孙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吴太夫人也有过将张昭叫到床前嘱咐后事的记载,但那是临终“托孤”性质,达不到“视之如子”的程度。周瑜带着小乔经常进宫,正好说明了周瑜和孙家关系非同寻常,不是其他人可以相比的。至于将周瑜调到鄱阳湖前线,说明了两个原因,一是后方已经稳固,二是东吴政权一直有夺取荆州的战略设想,这儿又是战事最为频繁的前线,调周瑜前去,是对他能力的肯定和政治上的信任,而不是其他。

  就是说,孙策去世,是周瑜最好的时机,这时候周瑜为什么不独立,反而要回去拥护孙权这个“幼主”呢?要知道,周瑜是东吴第一个对孙权施行臣子之礼的。还有,一个让君主不放心的将军,谁会让他带着兵出去?

  三、周瑜是不是大都督?赤壁之战是不是周瑜指挥的?

  赤壁大战前,虽然孙权内心想要和曹操对抗,但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队伍多数是倾向于投降的。在这种情况下,鲁肃不仅劝孙权抗曹,还建议他把周瑜调回来。有人认为,即便如此,孙权也是无奈之举,实则是并不完全相信周瑜。依据是《三国志》的记载:“权遣周瑜、程普、鲁肃统兵三万佐先主,先主用之大破曹公。”还说“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一同前进,在赤壁和曹军相遇,大破曹军。”以此说明周瑜不是大都督,也就是不是战役总指挥。还有就是周瑜要五万兵,孙权只给了他三万,说,假如周瑜在前方不能战或者不能胜,“你就回到我这儿,我就亲自和曹操决战。”说明孙权还做好了两手准备。

  其实,战役指挥权永远都会在最高统帅手中,这个毋容置疑,就是说,不管孙权到没到前线,他都是最高统帅。至于周瑜,他是抗曹前线的总指挥也是确定无疑的,不说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三国周郎赤壁”,就战场情况来说,也是他和曹操在正面对阵,而不是其他人。即便是有“左右督”一说,也是周瑜在正面(赤壁),程普在侧翼(乌林),并且,鲁肃作为“赞军校尉”,是给周瑜“助画方略”的。为什么说他们是“佐先主”破曹操的呢?其实在赤壁之战这一段,《三国志》有时候记载的很模糊,有时候又相互矛盾。原因是三国志的作者是蜀人,又作为魏国的继承者晋国来写这段历史,作为魏国开国君主曹操的一次大败,是不能过度渲染的,同样作为胜利者的东吴,也是能淡化尽量的淡化,这就让继承汉朝的刘备沾了大光。所谓“佐先主”一说,不过是在东吴做出出兵决定的时候,刘备处在最前线而已,作为抗曹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换,刘备已经被曹、孙双方所淡化。看看双方将领的经历就可知道,孙权的主要将领,都有参加对曹作战的记录,而刘备的将领正相反,没有一人有参战记录。还有,当周瑜到了前线,是刘备去见周瑜,不是周瑜去见刘备,究竟谁指挥这次大战不是一目了然吗?如果真是刘备指挥的赤壁大战,他为什么要去向孙权借荆州?至于孙权那句“便回到我这儿来,我当与曹操决一死战”,不过是表达了一种抗击到底的决心罢了,这已经与信任不信任周瑜无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